首页> 游历江山二十日 徜徉文史五千年

名称:

游历江山二十日 徜徉文史五千年

票数:

4

作者:

胡亚军

单位:

永州市财政局
作品简介

游历江山二十日 徜徉文史五千年

永州市财政局 胡亚军

 

己亥年五六月间,我游历了岳阳、荆州、南阳、襄阳、武当山、汉中、西安、韩城、延安等地,行程20余天,足迹遍及湖南、湖北、河南、陕西、山西5省,所到之处,既有自然美景、亦有历史人文。这一路走来,可以说是怀着一颗朝圣的心,一点一滴去感受感知感念华夏大地的秀丽风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而沿途的所见、所闻、所感,皆断续分享在微信朋友圈中。本次在对这些文字进行集录时,除给每一段新设了标题之外,也从诸如错字、表述及遗漏等方面进行了勘误、梳理或补充。

 

一、岳阳

 

巴陵初见

 

洞庭天下水,

岳阳天下楼

极目望君山,

柳毅书不见;

曲径寻小乔,

斑竹亦无歌

回首巴郡,

匆匆下荆州。

 

二、荆州

 

张文忠、关云长,荆州的那些事儿

 

探访明朝那些事儿,绕不开谥号文忠的张居正,人说他是中国古代最后一位汉人政治家,挽大明于即倒,推行摊丁入亩,根本改变了几千年来中国按人头收税的制度。从此,中国的人口增长步入井喷。至于其它,是非功过,却与别人说。

读过三国的人,定然知道荆州,毕竟这里发生过太多太多的故事,关二爷一生的英名在这里达到顶峰,却也是在这里黯然落幕。

过宾阳楼,出荆州城,左侧是疏浚一新的护城河,右边是斑驳厚重的古城墙,一路行至老南门,关帝庙便到了,这是关二爷当年开衙建府之地再往前,不出二里地,就是关羽祠

细想想,再伟大的英雄,却也不过如此!当年的雄姿英发迟早会化落日余晖。到那时,纵有华佗神医再世,亦挡不住吕子明白衣渡江。

正所谓: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不多说,不多说,即从荆州穿宜昌,便下襄阳向南阳。

 

三、南阳

 

卧龙岗、知府衙门和张医圣的饺子

 

孔明先生虽不能持三尺剑,却名列武十哲,谥号忠武,乃文武兼备者之极。

至于其从瑯玡移民到南阳郡的躬耕地究竟在哪里,众说纷纭。在南阳听到的说法:孔明当年就是在南阳城外5里地承包了大片责任田,系种粮大户,铁证有二:其一,《前出师表有云: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其二刘禹锡亦云: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至于真相究竟如,暂且按下不表。

南阳府衙,国内极少数保存完好的知府衙门,七进院落,气势恢宏。俺等草民,虽持票而入,亦似刘姥姥初进大观园之心境,两词形容:诚惶诚恐,唯唯诺诺。毕竟,草民凡见官必下跪,不然,轻则打板子,重则上大刑,非凡人之所能承受。

张仲景是医圣,这个大家都知道,不然,俺也不会来看他。不过,来了之后,印象最深的却是张医圣发明了饺子!是的,这话没毛病,吃货们可要记住了!毕竟,吃饺子和吃药,那赶脚,断不能比!

 

四、襄阳

 

1、躬耕于南阳和怀素家长沙

 

孔明躬耕之地究竟在何处?这庄公案已争了千余年,各说各的理,但谁也祭不出一击致命的杀招。毕竟,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每隔几百年来一次的改朝换代的社会大革命,更直接的代价是血淋淋地革了好多人的命,保留下来的历史遗存少之又少。

在南阳,南阳人说孔明在现南阳市城外5里地的卧龙岗躬耕。在襄阳,襄阳人说据考证,孔明先生躬耕的古隆中在南阳郡邓县,也就是距现襄阳市城西20里地,并在武祠前立碑为证。

同一件事,如此迥异的解读,我不禁想起咱们的草圣酒和尚怀素,他俩的历史问题几乎惊人相似。

天下第一草书怀素自叙帖开宗明义:怀素家长沙。自己说自己哪儿人,应该算铁证了吧?我前几年去西安碑林,讲解员在讲述自叙帖碑文时,也明确说怀素是长沙人。

但伙计,莫要急,咱大零陵有怀素幼年出家的书堂寺,还有练字绿天庵。怀素虽佛门中人,饮酒却是这位遁入空门的少年和尚的挚爱,在寄居在东山绿天庵的日子里,饮酒写字是他的两大爱好,醉了,就在芭蕉叶上写一通,是为草书。现芝山医院原址还存有怀素《小草千字文》石碑一块。

要我说,在当下的考古成果和技术条件下,此两庄公案还看不到大白天下的可能。既然争来争去也争不出个所以然,不如听和事老一句劝:莫争!有钱一起赚,大家发财!

正所谓: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

又云:

心有草圣无须辨张醉素,字传千年何必分长沙零陵。

 

2、金庸、郭靖与襄阳城

 

襄阳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闪光点有两个时期:三国和南宋。

三国自不必说,是中国人都知道。而南宋,自然是襄阳保卫战,这场历时六年的宋元攻防战,值得大书特书。铁打的襄阳,正因此战而得名。

襄阳城北临汉水,是为天然屏障,东西南三面护城河宽170-250米不等,在冷兵器时代,端是易守难攻。但到了宋代,火器已经登上历史舞台,战争的结局是元军用回回炮攻破襄阳,骑马的最终打败了走路的。

而这段决定宋朝命运的历史,多年前我还是因金庸先生才有所了解。为了保卫襄阳城,金庸先生为襄阳送来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郭靖。在守襄阳期间,靖哥哥与蓉儿还诞下了一双儿女,取名郭破掳、郭襄。而在襄阳城破时,靖哥哥、蓉儿、破掳殉国,郭襄遁入空门,并开创了峨眉派。我知道,金庸先生这是让郭靖守襄阳来践行自己的家国情怀

襄阳人是知道感恩的。金庸先生去年去世后,襄阳为金庸先生点亮的白蜡烛铺满了整个城墙,为这位一生中从未到过襄阳城,却对襄阳无限眷顾的大师送行。

 

五、武当山

 

寻真人不遇

 

空山不见人

但闻问道声

返身入宫观

言师已成尘

 

六、汉中

 

1、张良庙、道教的创立及其社会实践

 

从汉中到留坝县留镇,坐车要2个多小时,只为拜谒秦世无双国士、汉廷第一名臣的张良先生。名列汉初三杰的张子房人称谋圣,在那时,与他过招的人,没有不着他的道儿,可以说,他就是那个时代的脑王。

张良也是一位自己不会统兵打仗,却名列武十哲的人物。楚汉之争结束后,刘邦大封功臣,要官要爵的不计其数,唯有张良流勇退。论功劳,刘邦想给他多,但张良只了留坝这个小小地。从此,他隐居在紫柏山修身辟谷,寻仙问道,好不快活!

张良去世300多年后,他的一位子孙,名叫张陵,在江西龙虎山炼丹功成,一路云游到四川,在鹤鸣山创建了天师道,自称天师,因入此教需纳五斗米,又称五斗米道。也因他,道家之前称黄老之术,自他始,正式称道教。这也是中国人创立的并流传至今影响甚广的本土宗教。

而张陵的孙子,第三代天师张鲁,在汉中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极受汉中周边下层民众拥护,纷纷入教,张鲁也据此在三国乱世得以割据30余年,这也是张鲁道教宗教理想的一次成功的社会实践。

在中国,历朝历代都受到朝廷册封的宗教家族有一是山东曲阜孔家,每代的掌家人被册封为衍圣公江西龙虎山天师府,每代的掌门人被册封为天师。一直到新中国成立。

 

2、汉家儿女的精神之源

 

山西洪桐大槐树,是全世界客家人的根。而汉人的老家又在哪里?

二千多年前的刘邦,因先入关中被西楚霸王封为汉王,封地就在汉中,他在今汉中市博物馆现址夯土建成高台,是为汉台。

刘邦以汉台为宫廷,以汉中为根基,广纳贤才,身边聚集了以运筹帷幄之中的张良,决胜千里之外的韩信,八面玲珑的乔老爷兼大管家萧何为代表的英雄豪杰,最终以弱胜强,在垓下一举消灭项羽。因自己曾为汉王,遂立国号为汉。

别看沛公只是泗水亭长出身,妥妥的乡干部一枚,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农民皇帝!自炎黄以降,尧舜禹夏商周秦,查他们的祖宗十八代,都是一代传一代,彼此打来打去二千年余年,说白了,都是他们自家在窝里斗。直到刘邦的出现,才彻底终结了这些个老贵族世袭天下几千年的历史,按现在的话说,这是屌丝逆袭的经典范例。

汉水汉中,汉王汉朝,汉字汉语,一步一步,这个国家的民以身为大汉子民为傲。渐渐地,汉人,成了这个国家的人民的共同符号,汉族,成了一个民族永远的名字。

行走在汉中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感受汉家历史的源远流长,古汉台、古栈道、拜将坛。。。。。。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如今刀光剑影虽已暗淡,鼓角争鸣也已远去,但眼前浮现的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并不因岁月流逝而模糊。这里,是汉家儿女的精神之源,是汉人老家。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做为一位汉家儿女,可曾知道?

 

3、勉县的人和事暨诸葛古镇的今与昔

 

勉县,汉中下辖的县,离汉中约30来里地,古称沔阳,汉水流经这里,又叫沔水,阳者,山之南水之北也,沔阳,汉水以北之意。

沔,读mian,即与勉读音相同,因为太多人把沔字读错,上世纪60年代,改沔为勉,字虽然大家都认识了,但这一改,名字的文化底蕴也没了,犹如驻马店之于汝南,枣庄之于兰陵,临沂之于瑯玡,芝山之于零陵。

但名字没文化底蕴,并不表示这里的人也没素质,在勉县的短短时间里,我接触的几个勉县人,都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一曰文雅。无论年轻的滴哥,又或者年长的汉水香舍客栈的阿姨级老板,一个个都普通话标准,声音平缓,语调温柔,使我这个南方人左接右挡,狼狈不堪。哦,不多说,说多了都是泪。

二曰热情。我先后接触了3位滴哥,都是30来岁的年轻人,每一位都非常热情礼貌。28日上午的行程是从诸葛古镇过汉水上定军山,寻访当年黄忠刀劈夏侯渊的古战场,然后返回山下的定军山镇拜谒武侯墓。因为路远,且人车稀少,只能打车,我问滴哥能否在定军山上等候一下,待游玩后再坐车下到山下的武侯二话没说答应下来,主动陪我们走山路,一边帮拍照打卡,还时不时讲勉县的历史和现在,一直把我们送到武侯,并留下了电话,说这里偏僻,若打不上车,打电话他来接。后来果然打不上车,他不久就过来了,一路送我们去古阳平关遗址游玩,直到回酒店。

三曰向善。28日傍晚从勉县返回汉中去西安,去火车站的路上与另一滴哥唠嗑,他说勉县治安非常好,有好多年没听说发生抢劫之类的事了。我想,这就是幸福感的具体表征吧!从他的话里,能明显感觉到对勉县整体形象的护,这是发自内心的非常自觉的那种护,这是人人主动展现自我的真善美,给人一个良好印象的自发行为。我想,他们做为勉县平凡的一员,社会的中下层,都能有这种意识,这种素质,一定是与这片神奇的土地分不开,只有山清水秀之地,历史悠久之乡,人文荟萃之处,才能孕育良人。

言归正传。勉县,一看与众多平凡不起眼的小县城没什么两样,这几年因为《舌尖上的中国》《航拍中国》等节目,大家知道了汉中的油菜花,而勉县是油菜花的主会场。但想要深入了解勉县,仅有花花草草是远远不够的。你若用心走近他,仔细了解他,才会发觉勉县是如此神奇美丽。

在遥远的汉代,这里是出秦入川的咽喉,古阳平关立于此,西扼金牛道,北抵陈仓道。三国时,刘备入川,代刘璋领益州,但此时秦巴之地的汉中,张鲁的政教合一政权已被曹操消灭,曹军占据汉中,驻兵古阳平关,随时可以南下入川。为此,刘备对汉中频繁用兵,必欲夺之,力尽千难万险,终于在定军山一战,老黄忠刀劈夏侯渊,刘备趁势攻占古阳平关,终牢牢控制了汉中地区。汉中在,西川便安全,正如此,刘备才于距今整整30个甲子的1800年前的公元219年7月,效法先祖刘邦在沔阳筑台称汉中王,标志三分天下形成。

这一路走来,先后在南阳襄阳拜谒了卧龙岗古隆中,但是孔明先生的出山地究竟在哪里,至今仍无定论。而孔明先生归于何处,是有明确定论的,那就是勉县。

诸葛亮次北伐,四次从汉中出发,因为这里是他实现“匡扶汉室”理想的大本营为此,诸葛亮把他的丞相府,北伐的前线指挥部也从成都前移到了今勉县武侯祠现址可惜蜀地人口稀少,交通不便,次北伐基本上都因粮草断绝而不得不退兵,而蜀汉的人才凋零加上事无巨细亲力亲为,诸葛亮54岁就病死(累死?)在陈仓(今宝鸡)五丈原用他的一生荐行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死后根据他的遗愿,归葬定军山下,是为武侯墓(衣冠冢)。而在他去世近30年后,后主刘禅下诏在沔阳为诸葛亮立祠,即今勉县武侯祠,这是第一座纪念诸葛亮的祠,称为天下第一武侯祠。

 

七、西安

 

长安城随想

 

每回来西安,心里都觉得特别亲切,行走在熟悉又陌生的街道,总忍不住要哼上几句《西安人的歌》,仿佛自己就是个西安人似的。如今的西安,千年盛世皇都虽已不再,但汉魂唐魄仍在。站在明城墙上,感慨时空变幻世事如棋,心中亦难免浮想联翩。

气候和生态的改变与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我在想,永嘉之乱后,大批中原汉人衣冠南渡,带去了先进的文化和生产力,大大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特别是江南,水草丰茂,气候温润,经过先民的不断开拓耕耘,到了隋唐时代,已是非常富足的米粮仓。隋炀帝多次下扬州,看琼花是一个方面,江南的好山好水、美食美人才是他心之所向。所谓“腰缠十万贯、乘鹤下扬州”、“一扬二益”,扬州,就是那时的魔都啊!

所以,当年武则天喜欢住在神都洛阳,也是有原因的。那时的西北地区,由于气候变化,生态恶化,昔日沃野千里的关中平原已养不活急剧增长的人口。大运河建成后,江南的物产运到洛阳变得更为便捷和低成本,因而每到春荒,长安城的皇帝就要带着王公大臣,浩浩荡荡前往洛阳“就食”。中国的经济重心不可避免地从关中、从中原向江南地区转移了。

黄巢屡试不第与中国政治中心的东渐

我在想,当年的落第书生黄巢,论学识,他也算一流。只是,虽然隋唐已建立了科举制度,但有唐一代,世家大族始终把控着科举考试,寒门子弟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机会不是没有,但太少了。而这些世家大族牛B到什么程度呢?举个栗子,当时的李唐皇室,能与崔、卢等世家大族结亲,都会觉得自家特有面儿!

满腹才学的黄巢屡试不中,一怒之下,放弃了科举之路,写下“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的诗句,他造反了。最终,黄巢带兵几次攻入长安,杀光砍净所有世家大族,烧光毁坏所有的宫殿房屋,长安城成了废墟。

黄巢这一杀,自他后,中国再无世家大族。科举制度,也终于摆脱了贵族的羁绊,自宋代起绽放出灿烂的光芒,它不分贵贱,成为了千百年来所有读书人一生追求的理想。

黄巢这一毁,长安再也没有回复元气。直到朱元璋建立大明,最初还有定都西安的念头,派太子前去考察,可是,这时的西安早已不是汉唐时代的长安城了。自此,西安再也没有成为大一统王朝的都城。

舍不得说再见的诗意长安城

我想站在宽广的朱雀大街,去遇见那一抹绿。天空正下着温润如酥的细细春雨,草色青青,似梦朦胧,即使赶不上早春,在晚春去看柳絮纷飞,思念成行,也是一番别样的景;我也想去到永宁门外,去寻找那一片红。在那座桃千树的道观里,即使见不着刘郎,遇上一位道士也不错,谈谈种桃心得,顺便讨教道家的养生之术;我还想走进都城南郊,去回味那一缕香。期待象崔公子那样,于一片桃花林邂逅一位粉面含春的女子,跟她讨碗水喝,留个念想,待到明年春好处,故地重游,就算柴扉小扣、人面不再,桃花依旧,也是甚好。

如果时间允许,我想去寻找沣京、镐京的遗迹;我也想去看看阿房宫、未央宫、大明宫现在的样子;我还想去到泾水渭水交汇的地方,见证什么是泾渭分明。

只可惜,美好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纵使有太多太多的愿望没有实现,纵使有太多太多的地方值得留恋,但就像青春没有不散的宴席,心中纵有万千不舍,也要缓缓归矣!

再见,看不尽的长安;再会,吃不完的美食

再见,我的兵马俑、华清池、华山、骊山、烽火台;再见,我的明城墙、芙蓉园、茂陵、乾陵、法门寺;再见,我的永兴坊、回民街、钟楼、鼓楼、清真寺;再见,我的大雁塔、小雁塔、陕博、碑林、西法大。

再会,我的老酸奶、酸梅汤、冰峰汽水;再会,我的擀面皮、拉条子、biangbiang面;再会,我的西安凉皮、荞面饸饹、岐山臊子面;再会,我最爱最爱的老潼关肉夹馍。

千里相见,终须一别。这一走,再见不知今夕何夕?西安,无论过往或将来,你将永远住在我的心底!也许在某年某月某一天,我们会再次遇上。希望到那时,你依然年轻,而我,还没有老。

 

八、韩城

 

魅力韩城

 

韩城,地处关中平原东北隅,东临黄河,韩城老城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六座古城之一,历有“朝半陕陕半韩”、关中文物最韩城”之说。韩城的历史、韩城的文化积是如此深厚,可她就像一位深闺待嫁的姑娘,并没有多少人知道她了解她。因为魅力中国城听着韩城娃王志鹏饱含深情地对韩城故事娓娓道来,我有了一种强烈的去韩城的冲动!真巧,就在起心动念间,这个愿望真的实现了。

司马迁

在蓝天白云和艳阳高照之下,沿着司马古道缓缓登上山,拜谒太史公司马迁,站在文史祖宗祠前,心中除了恭敬,还是恭敬!

华夏五千年,司马迁一部《史记》,独写了三千年。少年时期读万卷书、青年时期行万里路、中年时期著万代史、晚年时期立万世言的司马迁,二千多年来,始终站在中国文史之巅。余秋雨说:“如果说,屈原使每个中国人身上都有一点原始的诗意,那么,司马迁则使每个中国人都有一点原始的史识。司马迁以《史记》为二十四史定下了格局,因此他是整部中国史的总策划。他以一支史笔悬在所有王公贵胄、文人墨客脑后,使中国历史具有了一系列基本的标准。他使所有的中国人有了同一个家谱,使他们或多或少都成了比较在乎历史评价的人。

韩城是司马迁的故乡,司马迁祠一直保存好,在文革期间也没有受到一丝一毫的破坏,并不是韩城的红“革不彻底,破四旧不坚决,原因只有一个:司马迁是毛主席崇敬和钦佩的极少数历史名人之一,在《为人民服务》中写道: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有了这句话,“革命小将”自然是大声背诵一遍“凡是毛席做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然后放下打砸工具,掉头猛走。就这样,司马迁祠得以完整保存下来。

在那个非常年代,也就他老人家的一句话,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才能得以完整保存。同样的,在湖南双峰,有一座晚清的侯爷府,府主人名叫曾国藩,这座侯府得以完整保存原因也差不离。

三义庙

中国的古建筑大多是结构,先天所限,远比不上西方那些石城堡经得住风吹日晒雨淋火烧。而次的社会大动荡,胜利者打下一个地方,首先祭出的无一例外都是“烧杀抢”三字经,烧房子、杀男人、抢财宝、抢女人,浩劫之下,岂有完卵?所以,我们今天看到的古建筑,大都是明清时期的,元代的已非常少见,宋代的更是凤毛麟角,而唐代及以前的,只能从历史典籍里面找了。

元朝存在的历史不到100年,但蒙古人统治韩城的历史长达130余年,因而韩城城内元代及明清建筑遗存繁多,城隍庙、文庙、东营庙、北营庙、孙真人祠、三圣庙、正阳洞、九郎庙,等等等等。

1日下午的行程本计划是先游览三庙(城隍庙、文庙东营庙),不巧遇上了每周一例行检修,三庙关门谢客。于是启动B计划,着重拜谒九郎庙。

九郎庙,取救郎之谐音,郎者,赵武也。庙里供奉着程婴、公孙臼、赵武三位晋国名人,又名三义庙,是国内最大的纪念三义庙宇。在他们三个人身上,流传着一段“搜孤救孤”的故事,名列中国四大古典悲剧的元杂剧《赵氏孤儿》让这个故事深入人心并传海外。直到二千多年后的今天,人们听到他们的名字,仍然肃然起敬,是因为那个年代的中国人,心里着一个大大的“義”字,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义薄云天义不容情,这是何等的忠肝义胆,豪气干云!

龙门

小时,鲤鱼跃龙门的故事便家喻户晓后来才知道,龙门就在韩城。龙门,位于秦晋两省的交界处,河这边是陕西,沿着铁桥跨过黄河,便是山西。平生第一次,是如此近距离亲近黄河,用手轻掬一把黄河水,感受一下母亲河的精神,此时此刻,有木有想起《黄河大合唱》的乐章《黄水谣》?

黄河从青藏高原走来,九曲连环,历尽艰辛。龙门以上,黄河在狭窄的晋陕大峡谷穿行,水流湍急,惊涛拍岸,一路奔向东南但一出龙门,河面陡宽数倍,两岸一马平川,黄河的性子也突然安静下来,慢悠悠朝着大海缓缓归去。

 

九、延安

 

1、再次亲近黄河

 

黄河是什么?

小时候,她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稚嫩;长大后,她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的浪漫;后来啊,她是九曲连环的迴转,她是一泻万丈的豪迈,她是奔流到海的壮美;但更多的,她是不屈不挠的坚毅,她是百折前行的执着,她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当我还在吖吖学语的时候,黄河,就已深深印入脑海;当我走进校园的时候,龙的传人》、《我的中国心》,让我知道黄河不只是一条普通的河流,她承载了亿万中华儿女的记忆和情感;当我接触到中国历史,我更加明白,黄河代表的是一种精神,代表的是一个民族的魂魄雄壮豪迈的黄河大合唱,是中华儿女对黄河母亲的赤子之心!

壶口,地处黄河中游,晋陕大峡谷深处。浪浪爱狗,因为地壳运动,黄河在这里形成断裂,就是今天的壶口瀑布。

对壶口瀑布最初的记忆,还是源自上世纪80年代一部叫《霍元甲》的港剧,每当激昂的片头曲响起,随之出现了一处瀑布的画面,水是黄色的,水是奔腾咆哮一泻而下的,后来,我才知道,她的名字叫壶口瀑布。而10多年后的上世纪90年代,台湾有个叫柯受良的飞车手,在壶口秀了一把飞越黄河的特技,壶口瀑布,也就再次映入我的眼帘、深入我的脑海。

所以,这一次的行程,最先确定也是最重要的行程就是壶口之行,因为去壶口的日期不能提前定下来,怎么去,功课可没少做,方案也有几套,最初也是最完美的方案是韩城之行结束后,租车沿着沿黄公路奔向壶口,一路上欣赏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和晋陕大峡谷的壮丽幽深以及滔滔黄河的奔流不息。可惜因为要返回西安,沿黄上行的计划只能取消,但参加一日游又是我所不愿意的。于是,启动了B计划,那就是从西安坐早班大巴去壶口。

到了壶口,住进与瀑布仅仅数米之隔的酒店,站在酒店观景台,便可俯看壶口全貌。中餐,闻名遐迩的黄河大鲤鱼肯定是要品尝的,饭后先休息一会,4点多再去到酒店隔壁的剧场欣赏实景演出《黄河大合唱》,待到太阳快下山了,一日游的游客差不多干干净净了,再进景区

在三秦大地游历多日,从陕南到关中再到陕北,这一路走来,变幻的是风景,不变的是看风景的心情。此刻,终于站在汹涌奔腾的黄河边上,第一次零距离亲近壶口瀑布,即使漫天水雾夹杂着黄沙扑面而来,也抑制不住颤抖的手,激动的心!随心所欲地打卡拍照那是肯定,再也不担心到处都是人头那是必须。此情此景,真心忍不住想唱上一段《爱江山更爱美人》,哈哈。

入夜,尽管窗外的黄河水在奔腾咆哮,但躺在黄河母亲的怀抱,这一夜,可睡得真香。

壶口瀑布,只是黄河的一个闪光点,之于中华疆域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她非常渺小;之于中华大地的河流山川,她非常壮美;之于中华儿女的共同记忆,她非常清晰;之于中华民族的坚毅精神,她是非常杰出的代表。

是的,这就是我记忆中的壶口;这就是我第一次亲眼所见的壶口瀑布;这就是我再一次无限亲近的黄河母亲。

 

2、延安的精神与传承:从宝塔山到梁家河,从乾坤湾到黄帝陵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延安,之于中国人的记忆和情感,是如此特别。从宝塔山、南泥湾、枣园、延安革命纪念馆到王家坪、杨家岭、梁家河,这一路,只为寻找无数仁人志士的革命印记。遥想几十年前,千千万万怀着救国救民理想的中国人,跨越千山万水奔向延安这个偏远闭塞落后的地方,那是因为他们心中有着“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仰,为此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值得我们永远敬仰和铭记。

如今的延安,早已变了模样。去延川的路上,车窗外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眼之所见皆种满了树,虽谈不上郁郁葱葱,也算得上绿茵茵一片。我忍不住好奇地问:“在哪里可以看到我印象中的黄土高原啊?”车上的人笑了,司机说:“上世纪90年代,朱镕基总理来延安视察,谈到粮食和环境问题,朱总理说:延安不需要种粮食,要多少,国家给,你们的任务就是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经过20多年的努力,现在的黄土高原已基本上看不到当年的模样了”。环境的改善,沙尘暴也变得非常少见,相比以前黄沙漫卷遮天蔽日的延安,已不可同日而语。

黄河在延川形成一个330度的大迴转,因形状神似八卦图,故名乾坤湾。站在观景台第三次俯看黄河,但见九曲连环、斗折蛇行,传说伏羲在这里仰观天象,始创太极八卦阴阳理论,至今,当地还有伏羲村,伏羲码头。

黄帝,中华人文初祖,姓公孙,名轩辕,据《史记》记载,“黄帝崩,葬桥山”。桥山,在黄陵县城北,从空中俯看,桥山形似一条苍龙,黄帝陵就坐落在桥山之巅,山麓,建有轩辕庙。

几千年来,华夏子孙祭祀黄帝的传承从未间断,先秦时期的《国语》、《礼记》等诸多典籍就有祭祀黄帝的记载;西汉时,汉武帝“还祭黄帝冢桥山”;唐代宗时期,祭祀黄帝陵列入国家大典;宋太祖时期,下旨黄帝陵三年一大祭;如今,每年清明节举行公祭黄帝典礼已成为规制。黄帝陵,已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心灵家园。

巍巍黄陵,绵绵桥山。如果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那么黄帝就是中华民族的父亲,本次延安之行的最后一站选择拜谒轩辕黄帝陵,除却慎终追远之意,亦是告诉自己:不忘昨日的来处,认清明天的去向。

 

十、结语诗

 

游历感怀

 

湘鄂豫秦晋,

廿日任我行;

观巴陵胜状,

入荆襄古

 

寻三分之源,

上武当金顶;

溯汉水而上,

觅汉家之魂。

 

逛西安古都,

读文史韩城;

看黄河壮美,

出晋陕龙门。

 

访知青旧居,

登宝塔山顶;

问乾坤谁定,

乃延安精神。

 

赞江山秀丽,

数千年传承;

叹人文鼎盛,

皆黄帝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