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小山村“变身记”票数:
1402作者:
莫海波单位:
邵阳市财政局小山村“变身记”
——洞口县月溪镇三溪村帮扶工作纪实
“莫队啊,今年的百合大丰收,我种植了2.4亩,收入了1.2万元,这真是多亏了你们工作队,我计划加大种植面积,明年继续种植百合。”走在田间小道上,工作队被正在地里劳作的贫困户刘永清碰个正着,那激动、喜悦的话语让队员们心里暖乎乎的,一股自豪感与满足感油然而生。一年多的时间,洞口县月溪镇三溪村这个湖南省深度贫困村完成了华丽变身,焕发新颜。
三溪村是湖南省深度贫困村,2018年被确定为市财政局驻村帮扶工作点。通过选派,帮扶工作队4人于3月28日正式入驻三溪村开展帮扶工作。三溪村位于雪峰山腹地,一个被崇山峻岭包围着的小山村,这里偏僻、贫穷、落后,但大自然没有遗忘它,清清溪水,背靠青山,一座座古老的木质农舍显得清秀幽静,蜿蜒盘旋的小山道,巍巍雪峰山脉诉说着不一样的扶贫故事。
扶贫先扶志,生活才有奔头
帮扶工作队踌躇满志的来到村里,可头两天的走访就立马给他们出了个难题。“我们这里很穷,你们财政局钱那么多,应该多给我们些钱才好啊。”无论是普通村民还是党员、组长以及村干部,都或多或少有直接伸手要的观念。为此工作队总是耐心地劝导:“老乡,我们这次来是带着国家精准扶贫的政策一起来的,几百块、几千块甚至几万块对于一个家庭来说都不能解决长远的问题,我们一定要找到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让乡亲们真正脱贫,真正富起来。”
思想观念地转变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群众的不理解以及等靠要的思想让工作队深深陷入了困惑。扶贫到底该怎么扶?不懂就要学,工作队又开始重新学习研究习总书记关于扶贫的论述,大量查阅调研全国各地成功的扶贫案例,最后决定先从扶志开始。如果说产业、资金、政策是养料,那么致富之志就是大树种子。只有种下这颗种子,三溪村的扶贫工作才能成长为一棵改变思想,一颗自我造血,一棵工作队走了还能枝繁叶茂的大树。
贴近群众,用真心真情换理解,这是工作队想到的办法。工作队4人和市财政局86名党员领导干部与116户贫困户结成对子,一次次交流走访,一遍遍耐心劝导,一场场政策宣讲院落会,一组组培训各项种养殖业的技术知识。想贫困户之所想,急贫困户之所急,用真心真情去帮扶他们。贫困户肖小丹火灾烧了房屋,陈刚副局长第一时间代表局党组送去慰问金3000元,帮扶责任人周碑个人也送去慰问金1000元,工作队忙前忙后帮扶他灾后重建;贫困户肖宪茂得了胃癌,治疗费用让贫困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帮扶负责人赵荣礼帮他筹集3000元慰问金,还帮他联系医院、联系医生……在一次次共患难中,工作队与贫困户之间感情越来越深,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村民们对工作队也越来越信任,越来越支持,全村拧成一股绳,脱贫的愿望也就越发强烈。
因地制宜搞产业,致富更有希望
这棵扶贫之树具体又该怎么来种呢?作为典型的山区村,三溪村山多地少,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地产生最大的收益,成为工作队的头等大事。正在此时,湖南省双龙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找到工作队,他们看中了三溪村的地域和气候条件,希望发动贫困户联合建设百合种植基地。工作队和村两委经过对公司的考察和市场调研,与公司签订了扶贫开发合作协议。
一开始群众种植的积极性并不高,特别是白石界组贫困户刘永清,之前种植百合失败,所以提出反对意见。但工作队就看中他以前有种植过百合的经验,又年轻好学有干劲,所以就从他入手,不仅改变了他的思想还把他培养为种植带头人,由公司对他进行专业培训。现在的刘永清对百合种植可谓是信心满满,每天都忙碌地穿梭在百合基地。如今看见工作队都热情地上前打招呼,聊聊收成,还要请队员们回家吃饭嘞。
这样的声音对于工作队来说都是前进的动力。工作队因地制宜,通过整合资金、技术培训,发动贫困乡亲种茶叶、种油茶、种百合,育林、养鸡、养羊。为壮大村集体经济,工作队在肖家片建立村集体养羊场,买了100头种羊,年底收入大概6万元左右。村民们都乐呵呵地说,我们要发“羊”财了。
在带领村民发展产业,增加村民收入和村集体经济收入的同时,工作队还积极争取项目。新综合服务平台立起来了,村民活动广场热闹起来了,自来水安装到各家各户了,2500米水渠疏通硬化了,肖家组到青草组5公里公路护栏竖起来了,100盏太阳能路灯亮起来了……
“变身记”也是奉献史,帮扶队员心中最是深情
一年多的时间,村民们从都不理解到双手欢迎,从村集体经济一穷二白到现在村里的产业如雨后春笋,百花齐放。百合、油茶、茶叶基地建起来了,羊圈搭起来了。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路通了,灯亮了,水进家门了,村子更美了,……乡亲们的愁容被笑容取代,都乐呵着说: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可这一切转变的背后,都不开4名帮扶队员的默默奉献与无私取舍。
他们舍安逸取疲累。初到三溪村,落后的现状与乡亲们殷切的期盼就化作了工作队肩上的责任与压力,为深入了解村里的贫困面貌,找到因地制宜的脱贫出路,工作队白天挨家挨户地去走访去听民声,用双脚丈量了这一条条崎岖的山路;晚上回到住处继续挑灯夜战整理贫困户的档案,所受的劳累与委屈深埋心底化作动力。
他们舍“小家”取“大家”。帮扶工作队队长莫海波家中有两个小孩,妻子作为单位的业务骨干也常常需要加班、外出培训,但为了支持莫海波的工作,始终无怨无悔地独自支撑家庭。甚至,他的父母在2018年先后住院,但因为扶贫任务重,本为孝子的他都没能前往陪护,自责与愧疚只能在电话里诉说;队员张文2018年年底时,仅用一天时间回长沙和女朋友扯了结婚证,婚礼都没举办,就立马赶回村里开展扶贫工作,并表示脱完贫再补办婚礼;队员袁伦铠结婚3年多了,一直想要一个小孩,2019年5月宝宝降临了,可仅仅照顾了孩子几天,就又赶回村里继续工作;2019年6月,原队员刘乐夫因工作原因调回局机关,周莞宜本着高度的使命感,在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时候主动要求参与扶贫。
赤诚丹心,可映我心。队员们怀着带领乡亲们致富的一腔赤诚,克服了家庭、个人、时间等方面的困难,同时乡亲们以信任、支持、感恩之情予以回报,这就是队员们一次次坚持下来的最真实的理由。如今的三溪村仍有雾、有陡坡、有深谷,但前行的路上,村民们始终能看见那一棵队员们种下的“扶贫之树”,它也将一直都在,一路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