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饿”、端午、中秋、粽子及其他票数:
190作者:
曾飞云单位:
嘉禾县财政局“饿”、端午、中秋、粽子及其他
曾飞云
都说嘉禾中秋包粽子的习俗有点奇葩,如此做法,放眼全国都没有几个县市,我却固执地觉得粽子就应该放到中秋时节来包。
这首先源于对饥饿的回忆。吃这个东西,一有欠缺,就感觉天塌了一般,“少一口,欠一斗。”而对饿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在那些青黄不接的日子。对青黄不接的日子,嘉禾有些地方称之为叫“毫日,”度过青黄不接的日子,叫“过毫”。“五寸喉咙深似海”,如何过毫?无外乎把能够吃的都匀开来吃,地里勉强能吃的也先弄来接济,然后就是到山间田野挖野菜充饥。
记忆中,各种野菜一大篓背回来,洗净,只放一点盐清煮,猪潲一般,粗糙、苦涩,咬着牙梗着脖子压着自己咽下去,设法填饱肚子。野菜提供不了多少能量,也就是家乡人说的“不抵饥”,吃一大肚野菜,不多久又饿了。于是,家乡人把有些野菜称为“饿”,在诸多野菜名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种,一种是“饿猴子”,另一种直接叫“饿”,都是苦物。许多年后的今天,我才算弄明白“饿猴子”学名叫野菊花;“饿”的学名叫艾草。以前采“饿”,吃“饿”的情形,成了奇特而有趣的回忆。
为了改善口感,人们变换着花样吃野菜,或炒或煮,而最有创意的,就是把野菜做成糍粑,人们根据野菜名来命名做成的糍粑,例如马齿苋做成的糍粑,就叫马齿苋糍粑,蕨根做成的糍粑就叫蕨根糍粑(这个东西稀罕,很少吃到!)饿做成的糍粑就叫饿糍粑。这样吃一段时间,熬过些时日,地里的作物终于陆续成熟,到了农历四月,麦子成熟了,青黄终于接上了,人们可以暂时告别饥饿的时节。“上午立夏,下午割骂(麦)。”收割了麦子,磨成面粉,就有了主粮,真是一件值得庆祝的大喜事!如何庆祝呢?最好过一个节!既然吃了一个“毫日”的野菜糍粑,那么,现在来个高潮,来个总结,来个纪念,也来一个“糍粑节”吧!这时端午节刚好赶上,于是,端午节家家户户磨面粉,做糍粑,也称为麦子糍粑,而最有特色的,还是“饿糍粑”,也就是艾叶糍粑,人们吃了一春的苦艾叶,此时要享受一下艾叶的清香与甘甜,基本的做法就是采来艾叶,挤出汁水,只取艾叶的汁水参入面粉。这样做出的“饿糍粑”,色泽翠绿透亮,口感微苦中带着清香脆爽,美味十足,还能清热解毒。吃了美味的饿糍粑,对“饿”的感觉也美妙起来,似乎吃了一个“毫日”的野菜都值了。
八月中秋,秋高气爽,家家户户烧糯米稻草,糯米稻草烧好后,把稻草灰在一个大水盆里浸泡一段时间,然后过滤出金黄透亮的稻草灰水,稻草灰水呈碱性,富含各种微量元素。那一边,两斗糯米已经淘洗干净,放在稻草灰水里浸泡一天一夜。这时包粽子的粽叶和粽绳也准备好了,粽叶书面语叫箬叶,平时可以用于做斗笠,粽绳则是棕树的叶子做成。到了中秋节前一天的晚上,晚风和畅,明月高悬,家家户户围着四方桌,就着皎洁的月光包粽子,看谁的包得扎实,比谁包的菱角分明,人们根据粽子的外形称其为“角粽”(至于嘉禾人称为“枕头粽”的粽子,多为生意人做好后售卖的,拿根绳子,你买多少,就割多少。)角粽包好后,放入一个大鼎锅,稻草灰水满上,猛烈的柴火烧开后,用文火烧煮一整晚,把稻草灰水的营养元素和沁鼻馨香炖入到糯米里去。有时半夜还要舔稻草灰水,直到清晨,粽子熟透,绵软金黄,馨香扑鼻,不等凉下来,就从锅里提了粽子,剥开粽叶,用竹筷子串上,迫不及待地品尝。八月的气温凉爽清冽,煮好的粽子不沾生水,挂在竹竿上,可以保鲜很长时间。
小时候,认为端午吃糍粑,中秋吃粽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后来走出嘉禾,跟外地的朋友交流,每当描绘嘉禾中秋包粽子的情形,大家大都不理解,说粽子应该端午包,中秋应该吃月饼,中秋节包粽子是特例,全国没有几个地方是这样做的,我一时茫然。近些年嘉禾也出现端午包粽子的情形,心里更是涌出几分懊恼与惆怅。我设法让自己理解端午包粽子的理由和好处,但就是无法说服自己,总是发自内心地认为,中秋包粽子才有意思,端午包粽子没有那个味!
最近梳理了一下,中国的传统节日其实真不少,而许多就设在重月日里,如一月一,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四,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都是节日,而几乎每个节日都有它的合理性和渊源,都是根据实际出发庆祝的,而这也应该是中国节日的内在精髓和基本立足点。嘉禾的许多节日,就秉承了实用、应季的特点:例如正月吃大块油炸肉,主要是为了保存食物所需,二月吃米豆腐,则有一点变着花样吃稀饭的意味,甚至,在稻米出来的时节,还专设一个尝新节,如果深入挖掘,每个节日都可以来一个长篇大论。只是在包粽子这这件事情上,嘉禾人跟外地相差实在太大了,不过仔细一想,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嘉禾是对的,粽子确实更适合在中秋节包。
首先就是一个时机问题。端午时节,正是许多农活要抢收抢种的季节,人们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农活中去,而包粽子程序复杂,做工讲究,也就非常耗时耗力,这个时节,哪有那么多时间精力和心思来侍弄这奢侈之物?而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实用问题,粽子是糯米做的,糯米不易消化,人吃进去容易导致消化不良精神不振,一个人如果一天都吃糯米,那么肯定会软绵绵提不起精神,嘉禾有谚语:“饿就饿,不吃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吃粽子显然不利于干农活。端午时节吃糍粑则好处多多,一则方便,面粉一和,就可以做糍粑,形式也多样,可以水煮,可以油炸,可以锅煎,全依情形而定,而不像包粽子,非得烧稻草灰一天,浸稻草灰一天,泡糯米一天,洗粽叶洗粽绳一天,煮粽子还要一夜。正因为方便,嘉禾人农忙之余,就做糍粑充饥解困,甚至来了客人,也多半会做糍粑招待。由于做糍粑伴有拉扯和拍打的动作,嘉禾流传一个笑话:一个骗子跑到农民家里去行骗,还想骗一顿吃喝。经过邻舍的提醒,农民已经识破了骗局,却不动声色,到了开饭时间,问骗子吃不吃糍粑,骗子答应说吃,农民就又问他:“你是想吃扯糍,还是想吃打糍?!”骗子听出话中有话,赶紧开溜了。
糍粑另一优点,那就是非常“抵饥”。油脂加淀粉,可以提供大量的能量,吃一餐油煎糍粑,一天都不觉得饿。所以,这个时节吃糍粑,是有实际功用的。到了中秋时节,地里主要的农活基本就绪,田里的稻子收割完毕,半年辛苦半年闲的人们有了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能够静下心来做讲究的粽子了,而且做粽子的材料也已齐备,大都是应时之物,得来全不费功夫,而且当季的糯米,当季的稻草,香气十足。如果端午包粽子,棕树叶还不够长,箬叶(粽叶)还不够大,田里的稻子还未收割,必须要用上一年的稻草和糯米,在以前饥荒的年代,哪有那么多余粮剩到这个时候,更别谈新鲜的香气了!
为了便于理解,这里必须说说粽绳。嘉禾人包粽子,是有专用粽绳捆扎的,那就是棕树的树叶。棕树犹如椰子树一般,只有一根主干,笔直向上,没有旁枝末节,树叶长在树顶,一条一条的纤维展开呈蒲扇状,很结实。到了中秋准备包粽子了,棕树叶子更是成了抢手货,人们纷纷爬上树顶砍下棕树叶,一时间野外的棕树叶子被砍得只剩下几片嫩叶。大片的棕树叶子抽去硬骨条,剩下柔软而结实的纤维部分,沸水煮一下更加结实,然后撕成半个手指宽的长条,就成了捆扎粽子的绳子,长短也刚好合适。一片棕树叶撕成的细条,可以捆扎一二十个粽子,刚好一串,顺顺溜溜,非常清爽。棕树叶子有一股特异的清香,天生适合捆扎粽子,这也许是棕树得名的由来吧,古人造字就告诉了我们:“棕”通“粽”,只是作为树就用木字旁的棕,作为食物就用米字旁的粽。正因为如此,棕树尽管没有什么大用处,平素除了小孩们用它做成鞭子抽打陀螺,基本就没有其它用处了,但在嘉禾农村的田间地头,总有它们生存的一席之地,原来很大一部分是人们需要它的叶子捆粽子!用棕树叶捆扎的粽子,粽叶是绿色的,粽绳是绿色的,全是植物的清香,没有半点杂味,那才是真正的“绿色食品”!现在的粽子,尤其是外地的粽子,多为棉绳包扎,看到就觉得别扭,管它北京上海广州的粽子,见到那白色棉线,韵味就大打折扣,至于用工业碱水充当稻草灰水,与正宗的粽子相比,更是不可同日而语。棕树叶常年翠绿,但入秋后才老熟,纤维最结实,也许,这也是中秋包粽子的理由之一。
气温一降,节日模样。盛大的节日,常常在寒冷的季节,如中国的春节,西方的圣诞节,都是在年底。二月二吃米豆腐,有点小打小闹的序曲意味,五月吃糍粑,也是忙里偷闲的一个插曲,只有入了秋,降了温,人的心就静下来了,立秋三日水冷三分,秋高气爽的中秋时节包粽子,那种盛大、恢弘、正式、祥和的节日气氛,是端午无法比拟的。尤其到了中秋之夜,一家人团圆一桌,就着丰盛的晚宴吃粽子,别提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从另外一个角度,就像有人总结的,粽子的米粒紧紧抱成一团,放在中秋节,团结一心、团圆相聚的寓意也很浓啊!如此看来,嘉禾人端午吃糍粑,中秋包粽子,全是生活所迫逼,应时而为,量节而做,也就更合理更科学。
也许有人会说,端午不包粽子,不就少了纪念屈原的意味了吗?我认为,纪念屈原,不一定要粽子。纪念屈原,划划龙舟就很好,如果非要往河里扔吃食,扔糍粑也很好啊,为什么非得扔粽子来引开鱼虾呢?粽子被硬扎的粽叶包裹着,鱼虾怎么吃?
当然,如今条件不同了,各种事物人们都喜欢尝试,嘉禾人也开始效仿外地,端午包包粽子,追赶起时髦来,就像中秋包了粽子也买月饼。如此一来,想想自己作为一个嘉禾人真幸福:端午既可以吃糍粑,又可以吃粽子;中秋既可以吃粽子,又可以吃月饼。只是,我不想因为端午包了粽子,就忘了中秋包粽子,更不想端午吃了粽子,就跟着不了解的外地人评论中秋包粽子是奇葩。
关于嘉禾为什么粽子放在中秋节包,有人说是炎帝神农氏来嘉禾发现稻谷时创造的,有人说是太平天国时参与起义的农民创造的,也有人说是人口迁入是传入的,这些都基本不可考究,也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嘉禾以及湘南的好几个县市中秋包粽子的特色传统,千百年就这么流传下来了。特色传统有何不好?这就是我们的特色,这就是我们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