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口味的变迁

名称:

口味的变迁

票数:

193

作者:

曾飞云

单位:

嘉禾县财政局
作品简介

口味的变迁

曾飞云

我从小住在湘南小县的一个小山村。记忆中,村里人平常日子基本不买肉,当然过节也很少买肉。村里人只有来了客人或者有人生病等特殊情况才可能买肉,平时不会轻易到屠夫身边瞧瞧。买肉的人不多,屠夫也就不多,附近好几个村庄只一个屠夫卖肉。屠夫挑着半边猪肉到附近几个村子卖,常常转悠到晌午还没有卖完。有时猪肉实在卖不完,经验老到的屠夫,就挑着肉担子上门推销,磨破嘴皮做主妇的工作,说没有骨头了,便宜点卖给你!见肉骨头实在少,价格又便宜了,有些主妇犹豫起来,屠夫利索地把连在猪肉上的最后那点骨头也剔除掉,主妇就下定决心,买了剩下的肉。

猪肉连着皮和骨头一起卖,因此买肉卖肉都统称为“砍肉”,屠夫到村里叫卖几声:“砍肉咯!”声音洪亮,几乎全村的人都能听到,需要买肉的人围过来,即使非买肉不可,也做出可买可不买的样子。买肉和卖肉像一场较量,屠夫最费心机的,是骨头的大小,买肉的人最费心机的,也是骨头的大小。正因为大家都嫌弃骨头,猪头、猪脚等骨头多的部位都是作为骨头来搭售。一个屠夫功夫的大小,最体现在分骨头的水平上。但是,一斤肉的骨头总有大有小,技术再好也难以分匀,更何况,买肉的人呢谁都想少点骨头,最好是一点骨头也没有!于是,屠夫身边每天都上演着争论骨头大小多少的话剧:

 “这么硬扎的骨头,扔给狗都奈何不了!”

 “不大,不大!你看找得到骨头么?”

“一点皮包骨头,哪有肉!”

“没有皮和骨头长不起猪呢!”

“你也不能把骨头全给了我啊!”

……不论骨头大小,买肉的人永远表露出不满意的神色,当然多数时间,大家都心知肚明,争论归争论,在抱怨声中还是把肉买走了。也有真生气的时候,买肉的人愤愤然离开,有时还会争抢屠夫的屠刀,此时争论骨头大小就变得危险起来。

那一次,母亲指着一块肉多的地方,屠夫嘴里应着,举刀砍下,却故意偏向骨头大的一边,母亲眼疾手快,说骨头太大了,说着就伸手去挡屠夫的手,全然不顾屠刀的危险,屠夫来不及停手,结果差一点就砍掉一根手指头。包扎好后,屠夫答应补偿三斤猪肉分三次送来。

屠夫第一次送来的几乎全是瘦肉,骨头很小,母亲满意地笑了,全然忘了手上伤口的疼痛,忙着叫座,还给屠夫倒了一杯水。第二次,屠夫一边放下肉,一边抱歉:“真不好意思,这头猪实在太瘦,骨头多了点!”母亲见有一截猪脚做搭头,早已心生不满,又用手提起猪肉仔细捏,发现面面藏着一块大筒骨,忽然脸色大变,要求退回去,屠夫却死活不肯,争执中,母亲包扎的伤口撞到案板,痛的直呵冷气……

一年又一年过去,改革开放的春风也吹佛到了山村。由于毗邻广东,村里人到外面打工的多了起来,外出打工的人除了带回大把现金,还带回不少外面的信息,说广东人吃猪肉跟我们不同,他们喜欢吃骨头,排骨比大腿肉还要贵,而肥肉更是便宜得很!听得那些主妇瞪大了眼睛,纷纷称奇,说广东人口味真奇怪,骨头居然比肉还要贵!也有人表示怀疑,说,排骨比瘦肉还要贵,骗傻子呢!

不过,从广东回来的人都说广东猪肉比骨头便宜,听得多了,主妇们虽然怀疑,却也憧憬着:要是本地也瘦肉比排骨便宜,肥肉比骨头便宜就好了!有精明的商人,从广东把肥肉冰冻后贩运到农村来卖,那些白花花的肥肉,一时成了主妇们物美价廉的抢手货。

随着时间的推移,村里人发现,屠夫们越来越“好说话”了,你想全部要肉,就全部给你肉,你想买肥肉,更是不会给你半点骨头,主妇们觉得占了大便宜。但时间一长,她们也起了怀疑,一留意,原来县城里的排骨早就已经比瘦肉要贵了!她们认真对比一番,发现排骨真的比腿肉好吃,“广东口味”是对的呢!她们心里笑骂一声:鬼精的广东佬,真会吃!他们也不再计较排骨的多少了。再后来,村里人也专门买贵一些的排骨吃,猪脚也开始成了抢手货,不再是被人嫌弃的搭售之物了。

肥肉一天比一天便宜,让那些油水不足的人喜笑颜开。这时,人们蓦然发现,买猪肉的频率越来越高了,平常日子也几乎天天买,猪肉从奢侈之物变成了平常之物,不是口味变了,而是生活提高了。屠夫案板上的猪肉早已分门别类地卖,排骨、猪脚、肉骨头都专门卖,瘦肉也是专门卖,而且,屁股瘦肉确实比猪骨头还要便宜!人们呵呵一笑:“我们也跟上广东口味了!”

那次回老家,正赶上母亲在村口买肉,屠夫指着一块不沾骨头不沾皮的瘦肉向母亲推荐,笑嘻嘻地说:“这块吧,便宜点卖给你!”母亲上了年纪,却一脸的不懈,“切!全是后腿死瘦肉,我才不要呢!”母亲买了一块筒子骨,抬头看到我,似乎有点不好意思,又似乎是自言自语:“买点骨头,补钙!”

我忽然就想,“广东口味”是什么?是味道,是营养,更是健康!而这些,必须要在物质丰盛的基础上才能达到!猪肉,早已不是打牙祭解解馋的奢侈之物,而是日常生活正常所需而已。随着生活的改善,人们的饮食观念,也从注重能量到注重营养转变,从追求温饱到追求养生转变了。

我仔细留意了一下,村里人其他方面的许多口味和观念也早已产生了巨大变化,也渐渐跟广东接了轨。大家穿衣服也讲究漂亮,讲究舒服,甚至也开始讲究档次了。时髦、款式成为关键词,而以前,选择衣服的标准只有两个,那就是牢固和保暖。

村里人建房的眼光也发生了明显变化。房子还没有建,他们就在考虑房子通风如何,卫生间怎么设计,化粪池建在哪个地方。房子建成后,还要给它穿一件漂亮的“衣服”,在外墙面贴上靓丽的瓷砖。近些年,对隔热也重视起来,坡屋顶房子也开始流行起来了。房子已不再是简单的遮风避雨之所,而是漂亮舒适的温馨家园。

每个新建房屋都设计化粪池,村里还集中建了水冲式公厕,旱厕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广东,成了人们心目中的风向标,人们讨论各种新事物,开口就说:“广东都是这样的!”

生产发展了,物质丰盛了,人们从温饱到小康的过程中,日常生活正全方位的发生着巨大变化,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一个小小的湘南小村,一天比一天变得富裕,一天比一天变得美丽,各种观念,各种习惯,几乎也在紧随着广东的步伐前进。我知道,这一切变化,真正的原动力,都来源于四十年前开始的改革开放的伟大浪潮。我也知道,我所在的村庄只是一个缩影,在这日益全面而深化的改革开放浪潮中,全国千千万万广东口味的,深圳口味的,上海口味的,北京口味的村庄……正一起在深刻地变化着,变迁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