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不愿离去的“故乡”票数:
3701作者:
肖程单位:
长沙市财政局不愿离去的“故乡”
听说沩水源从密印寺开始,禅宗一枝开五叶,这座千年古刹是沩仰宗的祖庭;感受沩水源从黄材一路上山开始,两侧青山相对出,高峡平湖入目来,湖光山色瞬间让人心旷神怡;而真正了解沩水源,则是从入户走访开始的,进而深沉的爱上了这片土地。
大山深处有远亲
安居才能乐业,农村危房改造成就美好家园梦想。山杉组注初老哥感受最深。原本一家五口人,蜗居住在不足80平方的低矮土坯房里,夫妻俩从2003年起在长沙麓山景区管理处做环卫保洁员,收入不高还要赡养老人负担三个小孩读书,家庭经济十分困难,个人虽有建房意愿但又顾虑资金不足、假期不够等实际困难未能建房。为使政策“含金量”转化为群众“获得感”,联点领导和驻村工作队主动找上门来做工作,专程到麓山景区管理处沟通协调,安排了3个月假期回家建房并照发基本工资,彻底消除其后顾之忧。
驻村扶贫,工作的复杂性超出想像,光靠政策远远不够。14岁的小方时常牵动着沩山各级领导、师生的心。父亲患间隙性精神病(偶尔有暴力举动),母亲生下他以后不久就离家再没有回来。从小缺乏母爱的呵护,叛逆的年龄也是经常逃课,甚至离家出走几天不见音讯。家庭恶劣的生活环境让人十分揪心,虽有爱心人士上门解困、社会组织助学帮扶、国家救助体系保障生活,但永远无法营造一个健康完整的家。事为小处彰大义,最是细节显情怀,帮扶干部姜老做到了,他以细致入微的工作,跟这个家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成了这家人最可靠的依靠!
让人震撼的还有像老高这样的,一位活在自己世界里的独居智障老人。第一次到老人家去的时候,老伯正对着手抄本轻声诵读,字里行间满是回忆,似乎跨越了时空……不速之客的到来高老有点兴奋,言语间唱起了那个年代的歌曲,表情很投入也很满足,不足40平方的新房比起原来蜗居的土坯房安全不少。家里房间虽小,但衣食无忧,他的手抄本上写满了帮扶责任人的名字,一位不甚清楚的老人,潜意识里也能感受到扶贫人的深情付出,来自各方的爱心关照从未间断。
见证甜蜜的事业
初入蜂子洞,山林葱翠,峰峦环抱,一道堤坝圈住了一汪碧玉,景色美丽怡人,整个山野宁静安适。土坯房依势而建,居民不多,来人都是客,热情的老乡捧出花生红薯片,再端上一杯绿茶,您细细品味,生活的节奏瞬间慢了下来,时光停滞身心舒坦。
看到隔壁老乡家正在手工制作红薯片,内心几分欣喜。看似简单的红薯片,制作起来可不简单,精选红薯,清洗去皮,切块蒸熟,搅拌成糊,加入辅料,上布刮片,风干晾晒,去布取片,分剪成形,入袋保存,十几道工序下来,非常辛苦!父辈们现在大多不吃红薯,当年“粮食不够,红薯来凑”,吃腻了!而我对红薯却情有独钟,怎么吃也不厌。小时候在乡下呆了几年,大部分人家柴火煮饭,趁着热力,煨、煮、烤、蒸、炸,变着法儿做红薯吃,现在想想都是回忆了。嚼一口红薯片,就像咀嚼人生,曾经老人的关怀,亲人的温暖,喜乐的童年,就这样慢慢浮现在眼前了……
人勤地不懒,大山深处的泽伏老哥,近年来因地制宜,依托自然生态资源,发展玉竹(药材)种植、蜜蜂养殖、黄桃果园、泉水养鱼、茶叶加工等小微产业渐入佳境,有政策的扶持,更有个人的努力,收入逐年渐长,交谈时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近年来在后盾单位的协调支持下,村里的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全长1500米高峰组级公路去年9月竣工,沿线35户110人受益,全村公路实现了进组入户;全长600米的茶洞公路去年11月底竣工,原先的断头路被拉通,极大的方便安化大福镇和沩山乡两地群众通行;杉山组通信基站开通运行,实现了全村网络信号全覆盖,45户150多名村民多年的心愿得以实现。
大山不能阻隔梦想,乡亲们的思想也从封闭逐步走向开放,这两年听说村民家里制作红薯片、养蜂有些了规模,通过微商和消费扶贫渠道,不少家庭有了上万元的收入,虽然辛苦但内心因希望而满足。
听说这里的秋天很美,待秋风染红了树叶,在收获的季节再来这里,期待醉美的邂逅……
畅意沩水源
这里的夏天是惬意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植被葱绿,瓜果飘香!清晨逛一下早市,午间酷热就小憩片刻,当蝉声叫醒午睡,嗯!可以走出房间体验一下了,“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没有丝毫的燥热!华灯初上,广场上的夜生活又开始了……从未想到沩水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会如此充满活力,乐声响起,四邻八方的群众便聚集过来,自娱自乐的排练也非常投入。让人瞬间沉浸其中,从乡村文化娱乐似乎看到了老百姓精神世界的获得感,感受到一种不同的诗和远方。
秋天走在沩水源乡间的小路上,田间的高粱开始红了,踩着落日的余晖,情不自尽的哼唱起“身边的那片田野啊,手边的枣花儿香,高粱熟了红满天啦,九儿我送你去远方......”朴实无华、自然亲切的歌词,悠扬壮美,凄婉动人,不由让人心生感慨!在精准扶贫悄无声息的战场上,每天感受着这里乡亲们的淳朴与坚强,就像这红高粱,为了生存必须适应,淳朴是本能,坚强是无奈!
风寒草枯,冷霜入冬,草木黄落褪尽芜杂,却带来了山明水净之后的清欢。“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没想到这个冬天在沩山经历了三场大雪。冬日寂寥,接踵而来几场冰雪盛事,让时间不再孤寂,虽是岁末年关,但工作队员们仍坚守一线,走村串户虚寒问暖,传递着冬日里的温情。人生没有对错,放弃不难,但坚持一定很酷!
雨水相逢元宵,一切冬天的硬朗开始化作柔软的甘露落下,尽管沩水源还是冰封的世界,但春的气息已经暗潮涌动。党建引领精准扶贫,产业兴旺带动乡村振兴,努力付出就有回报,在春日里期待秋的收获。
心中的沩水源
大山深处沩水源头,依旧沿袭着慢节奏的生活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此简单的重复。如果不是驻村扶贫,谁会想到有这么一段美好的邂逅,会遇到这么多纯朴善良的乡亲,让人一辈子魂牵梦绕。
车行至沩水源村高峰组公路尽头,开始徙步探路,经“天马神印”、野生猕猴桃林后,开始下山进入安化大福镇石膏村地域,贫困户子泽伏、孟长两位老哥相随。大山不能阻隔梦想,山民们从封闭到开放,因孤立而团结。路上看到安化群众自发筹资200多万元正在修建的村组公路,深切感受到当地群众自立更生走出大山的强烈愿望。
走访途中看望了88岁的李冬香老人,好像看到了自己的外婆,一位1966年入党的老党员,住在沩山深处,生活清贫素简,但性情开朗乐观,交谈时笑容洋溢在脸上,内心似乎十分满足。我们的探望让老人甚为感动,告别的时候一定要坚持送我们出门。当我们走了很远转身回望时,老人正倚树而立目送我们远行。
无论身处何地,心安之处便是故乡。常在云栖深处,沉醉不知归途。内心深处早把村民当亲人,把群众困难当成自已的困难,与乡村结缘,内心更加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