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回 味 春 节票数:
12作者:
赵萍单位:
岳阳市财政局
回 味 春 节
赵 萍
春节团聚,“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春节是人间烟火最温暖的时刻,同时也是一年中最好的日子,最能代表当年物质生活的最高水平,而每一个春节故事片断都浓缩了那个年代的历史背景。人生中大起大落的事情毕竟太少,大多还是那些不大不小可有可无的锁碎事,我们那个年代全都是一些饿怕了的人,随着时光的的推移、筛选,留在脑海中的仅是一些关于春节“吃”的记忆,酸甜苦辣却又回味悠长!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在读小学,我和外婆住在岳阳东茅岭。我印象中好像是过年的前几天,突然隔壁邻居彭阿姨家传来恸哭,呼天抢地!外婆急忙赶过去才知道,年关已近,彭阿姨家里正在熏的两块腊肉、两条腊鱼全烧成了黑炭。彭阿姨有3个孩子,大的读小学,小的抱在手里,自己没上班,丈夫也就是一个小学的勤杂工,本来就困难,眼下过年的腊肉腊鱼全没了,彭阿姨坐在地上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哭着喊着:我的命怎么这么苦啊?我不想活啦……,那个年代寻常人家吃鱼吃肉算是打牙祭,十天半月吃一顿鱼肉算是好人家了,如果进到一户人家,厨房的木梁、墙上挂的腊鱼腊肉多,就是令人羡慕的有钱人家了。彭阿姨全家人指望过年的鱼肉一下全没了,怎不让彭阿姨痛断肝肠,伤心欲绝!外婆也被彭阿姨哭得伤心难过抹眼泪,大年三十送了一碗腊八豆蒸腊肉、还有一块腊鱼给彭阿姨,小街上左邻右舍张大妈李奶奶也送了一些小鱼小虾、豆腐丸子什么的,帮助彭阿姨和孩子们过了一个年。为过年的几块鱼肉伤心大哭、要死要活,现在听起来像笑话,但那个年代落到谁家头上,都是心如刀割,一点也不奇怪,俗话说:饱人不知饿人饥。现代人天天鱼肉,每天的日子比过去过年还好一百倍,很难想象、理解六十年代缺衣少食的窘境。如今彭阿姨早已病故,她和外婆都没有熬到顿顿鱼肉、天天过年的好日子,想起来令人唏嘘不已!
我们这代人常常忍不住羡慕现在的年轻人,要啥有啥,上大学、出国留学,各种选秀,择业自主等等,这是我们那一代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我们的青春年华是在广阔天地农村中度过的。17岁那年,我下放到岳阳县新墙区三合公社金桥大队,做了4年的农民,最最记忆深刻的事就是春节“讨饭”经历。
挨过乡野数九严寒,掐着指头一天又一天,终于盼来了1976年的春节,可大队支部书记规定我们腊月28日放假、正月初三返回大队,一场欢喜顿凉了半截,心里虽有一百个不情愿,但也只能无条件服从。
眨眼大年三十已过,正月初三我坐火车到荣家湾后,走了将近30里路到新墙镇,此时已是下午两点了,我还是早上从家里出发吃了点剩饭菜的,肚子饿得咕咕叫,甚至有点东倒西歪、有气无力了。街上关门闭户几乎没一个人影,可我还得步行20多里才能回到山沟沟的小泥屋,空着肚子闹革命显然不行,人在饥肠辘辘的时候,也就顾不上脸皮了,我隔着玻璃窗看见小街边一户人家厨房横梁上挂着几刀腊肉,不看到腊肉还好,此刻见到腊肉,犹如见到亲爹,肚子越发饿了,敲开门,未语泪先流,一位像妈妈样的中年女人问明缘由,立即将我迎进门,这位周姓妈妈立刻张罗起来:蛋汤、青椒炒腊肉,大白菜,狼吞虎咽,风卷残云,一扫而光!那顿饭菜的香味可口令人记忆一辈子!喝完热茶,道谢!一路喜笑颜开、精神抖擞、撒开飞毛腿回到大队。
“讨饭”整整过去43年了,岁月沧桑,世事巨变,曾以为,记忆在时间的流逝里会一团团的淡去,可年龄越大生活越好、越唤起我对蹉跎岁月点点滴滴的回忆,这辈子,特殊年代的特别经历牢不可破地粘在记忆里啦!
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始,我们的物质生活开始逐渐好起来了,八十年代工资虽然只有几十元,到了岁末年尾也不会发奖金、发钱,但逢年过节会分一大堆物资:鱼肉禽蛋、苹果梨子、白菜萝卜等等,从食物匮乏到盆装桶满,那种滋润和满足感让人记忆犹新。
生活继续向前,那会儿,去香港探亲旅游是一件令人羡慕的新鲜事。九〇年元旦,香港仁济医院工作同父异母的妹妹邀请我去香港玩,几番周折办好了通行证。我记得通过香港海关时,我被带进小黑屋问话,祖宗三代问了个遍,还有工作、政治面貌、经济收入一一问个底朝天。从香港海关排队、问话、审核差不多折腾了6个小时才过关,让妹妹等得心力交瘁,焦急不安,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我曾为此还专门写过一篇香港“过关”的文章刊登在《岳阳晚报》上。
第一次去香港,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尤其在尖沙咀观看维多利亚港湾夜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在灯光辉映下,神奇地起伏浮在海面上,犹如海市蜃楼,又似童话里闪闪发光的城堡,令人震撼不已!去年初,仍是在尖沙咀,看每晚8时举办的幻彩咏香江的雷射表演,随着音乐的响起,维多利亚港两岸的摩天大楼开始超级灯光秀,五彩缤纷、弦目耀眼,相比三十年前,更加的酷炫莫幻、璀璨辉煌,可我再也没有当年的惊艳震撼了,大概是托改革开放的福,见多识广、眼界开阔、见怪不怪了吧!1990年那会儿,妹妹住在离弥顿道不远,每天妹妹、妹夫上班,我就在弥顿道来来回回、乐此不疲逛街,看不尽的珠光宝气,数不清的琳琅满目,流连忘返,基本只看不买,囊中羞涩啊!一来二去店子里的售货小姐面熟了,竞打趣:你怎么还没回去啊?舍不得走啊?光知道图新鲜、看热闹,不觉在香港住了一月之久,回来时,妹妹不但买了大包小包吃的穿的,还打赏了大红包。
从香港满载而归赶回家过年,记忆中那是一个撞了大运的欣喜年,吃的零食、穿的过年的新衣裳全是香港买的进口货,儿子抱着一大铁皮盒嘉顿饼干不肯松手,大声嚷嚷着太好吃了。从香港回来后,我不停地告诉身边所有人,妹妹吃的油、米是亮晶晶的,家家户户有电话有汽车,晚上汽车牌照会发光等等,总之,一肚子的羡慕之情难以言表!过年上班后,局领导还特地让我在全局大会上作了一次香港见闻的汇报。
一切来的是如此的突然,如此迅猛,从香港回来没过两年,我们也吃上了亮晶晶的油、米,家家户户都安了电话,从上世纪到现在的网络时代,人们的生活随着科技的创新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丰衣足食,光鲜亮丽,日新月异,尤其像我们这些退休的老同志,上老年大学,参加社区合唱团,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日子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此刻再回眸过去的时光,禁不住万分感叹!那时的日子是如此的单调和枯燥,衣食住行生活用度和休闲是那样暗淡无光。现在我们生活在一个互联网方便快捷的时代,七、八十岁的老人手机上网、玩微信不亦乐乎!绝大多数家庭都拥有了汽车,出国、去港澳度假休闲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过去仰慕的物质文化生活应有尽有,幸福指数飙升、爆棚!
生活没有万岁,但年年有春天、有春节的故事。回忆载着我们溶入历史的扉页,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在回味中学到了、感悟了许多!一个时代送走了另一个时代,今天我们尽情享受着国家繁荣昌盛带给我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充盈充沛,有回忆才有对比,才会带着感激之情生活,让我们从心底感谢改革开放!感谢这个美好的时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