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见证

名称:

见证

票数:

196

作者:

李湘明

单位:

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财政局
作品简介

 

李湘明

 

1977年5月,我出生于白芒营镇附近的一处名叫五庵岭的小山村,1978年12月召开了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全面实行改革开放。很幸运,我赶上了与共和国改革开放同步。

1980年,大队实行分田到户,加上父亲有建房子的手艺,在农闲时帮人建房子,攒了一点钱,然后东拼西凑,建起了一栋用水田里的泥土晒制而成的水砖砌成的瓦房。

1984年9月,我开始在五庵岭小学上一年级。每天放学回家后,煮好晚饭后,趁着天色尚未全黑,趴在门前的小凳子上开始写作业。有时候,家庭作业比较多,就只有在煤油灯下,就着昏暗的灯光,写完当天的作业。因为当时买煤油要用煤油票,而且供销社发放的煤油票是定量的。所以不是做作业的时候,夏天晚上,在门外乘凉,冬天晚上,在火炉边上烤火,都是不点煤油灯的。只有到过年时,大队才用柴油机发几天电,每家每户可以使用几天只有几瓦的小灯泡,但比起煤油灯来,却是天壤之别。那时候,最羡慕两三里外的白芒营镇上,可以一年四季有电灯,好像每天都是过年似的。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后,家里种了几亩烤烟。1990年6月,建起了一栋地面110平方米的两层青砖平房。

1990年9月,我考上了水口一中,在一中读书时,每天都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安心读书。1993年9月,我考上了中专。开学时,父亲带着现金坐汽车送我到株洲报名。

1995年,村里通电了,告别了点煤油灯的日子,回家过了第一个有电灯的春节。

1996年参加工作后,我见证了家乡照明由普通的白炽灯,到明亮的日光灯,到更亮的LED灯,到节能环保的太阳能路灯;家乡人们的衣着由原来的灰、黄、蓝三种单调颜色,变为大街上五颜六色、七彩斑斓的流行色;家乡人们的生活赶圩日或者逢时过节才有鱼肉,到现在一日三餐都有鱼肉,逢时过节有时也上山珍海味;家乡人们的住房由砖瓦房,到混凝土平房,到充满田园风光、建筑风格各异的别墅。家乡人们的出行交通工具由自行车,到摩托车、电动车,小轿车也进入了平常百姓家庭;家乡人们出远门可以坐客车,坐火车、走高速,北上首都,南下广州,东至上海,西达南宁,还可以在永州转高铁,十个小时内到达;家乡人们由排队在供销社凭票购买东西,到在商店自由选购自己称心如意的商品,再到在网上购买商品后,在家里坐等物流送货上门;家乡人们出行求学旅游由携带现金、到电报汇款、到银行转帐,再到QQ转帐、支付宝、微信转帐等电子方式;家乡人们的通讯由信件,到电报,到电话,然后到寻呼机,到大哥大,到手机,现在是网络通信的QQ、微信、微博。

我也见证了家乡农业生产方式发生的翻天覆地的改变:由人工耕牛耕田,到柴油机耕田,插秧机插秧,无人机施洒农药,联合收割机收割稻谷的现代化、机械化种田方式。

我更见证了家乡由一个边远偏僻、房屋低矮的湘南小县,娈成了一个四通八达、高楼林立、四季如花的“神州瑶都。

 

(李湘明,中国注册税务师协会会员 ,中国房地产估价师与房地产经纪人学会会员 ,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会员 ,现供职于江华瑶族自治县财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