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崇德向善,理财为民票数:
9作者:
彭晓柒单位:
衡阳市财政局崇德向善,理财为民
衡阳市财政局——彭晓柒
2019-7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要立足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可成大业”。为人需要品德,从政需要官德,理财需要是财政人的职业道德。治国理政需要每一个人都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核心价值观。只有这样,不论你在哪个行业,哪个岗位都会取得一番建树,有所成功。
今年是建国七十周年,回首七十年,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黎明,迎来光明前程。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圆了“立国梦”;坚持改革开放,圆了“富国梦”;开创新时期,又筑起了“强国梦”。这些梦想的实现,有我们广大财政人付出的辛勤汗水。
作为财政人,其主要职责是当家理财,掌管着政府的“钱袋子”,承担着为国理财、为民服务的神圣职责。这就需要财政人立德、修德。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一点一滴积累,养成好思想,好品德。战国时期荀子在《富国篇》中提出理财方针,“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荀子强调理财要懂得本末源流。首先要尽量开源,增加财富,扩充财力。而后在财富管理和使用中,则要努力减少消耗,节约开支,并留存适当结余,贮备起来供意外使用,这样国家和人民都富足了,并留有后备,这才算是真正懂得了为国理财。怎样才能当好家、理好财,我从事财政工作近四十年,见证了祖国的逐步繁荣和富强,这里有我们财政人的忠诚履责,崇德向善,理财为民。
崇德向善,理财为民,必先开源惠民,重民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让人民过上幸福而美好的生活。十一届三中全会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改革开放,将一切工作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1992年,中央正式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1993年,我在衡南县长岭乡财政所工作时期,县委、县政府响应党中央号召,提出大力发展经济,创办经济实体,开辟财源,发展致富。作为基层财政所担负财政创收的重要任务,支持发展兴办乡镇企业。当时我联系一家乡化工厂,帮助该厂向县财政局争取了财政支农周转金10万元,再发动干部职工集资2万元,建厂房,购设备,进材料。该厂在一年时间内完成销售收入120万元,上缴国家税收20万元,上交乡财政10万元。解决了乡财政资金紧缺局面,减少了村级上交上派,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当年乡财政所又带头创办一个经济实体加油站,向乡农村信用合作社贷款6万元,利用当地交通便利的旧民房,通过修缮改建,从市石油公司聘请技术人员,到上海购置两台加油机,在不到三个月时间里便开始营业,当时生意红火。这一开拓性举措得到了县财政局领导的重视和赞扬。当年就作为全市创办经济实体的典型进行推广,乡财政所被评为全县先进单位,本人也被评为全市记大功人员。重民生,重在老百姓得实惠。当代中国最大的民生工程就是利民、惠民、富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这是中国几千年来为官执政的经验和智慧的总结。
崇德向善,理财为民,必当精打细算,兴民德。这就需要我们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见善则迁,从做好小事,管好细节开始起步,勤奋节俭,感恩助人。2005年,我与市财政局另一名干部被安排到衡阳县樟树乡龙井村开展为人民办实事工作。当时要求与农民同吃同住,驻村时,我们先了解情况,摸清底子,寻找一些解困利民的办法。通过了解分析,发现该村很适合栽种大蒜和葱,收益高,见效快。当年便发动全村60%的农户栽种了大蒜和葱,这一年每户多创收3万元左右。还帮助村里解决农网电网,使以前每度电费要1元多,通过电网改造后每度电费只需几角。降低了老百姓的生活、生产用电费用,减轻老百姓的负担。为了解决村民交通方便,计划修筑一条村级公路,当时通过开标承包预算大约需资金20万元,但是村里没钱,农户集资很困难。我们便向局领导反映,争取了市财政支持10万元。通过合理安排,精打细算。先发动老百姓义务修筑路基,从矿厂拉来炉渣铺底,再购买些河卵沙石铺面压实,这样只用8万元,就完成计划的工程任务,比承包出去结余12万元,后将结余的2万元作为村委会建设。通过为村里办实事,让老百姓得实惠,使该村乡风淳、民风正,劳动致富和创业意识加强。兴民德,贵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人们心中生根、开花、结果。“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只有高度的物质文明,才会有高度的精神文明。
崇德向善,理财为民,重在为民办事,得民心。为民办事就是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有着更多的幸福感。不断地改善民生环境,使老百姓得到实惠,生活得到保障,解决老百姓最直接、最关心的问题。做到学有所用,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使老百姓有着满满的获得感。2018年,市财政局被确定为衡阳县环洞村扶贫攻坚后盾单位,局党组十分重视,专题研究,现场调研,指导扶贫工作。提出要把环洞村建设成为“生态好、村民富、乡村美、产业强、班子有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选派一名副处级干部任队长、两名科级干部为队员组成驻村工作队,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确定79名正科以上干部与环洞村79户贫困户结成“一对一”帮扶对子,进行对口帮扶。开展“六个一”活动,对贫困户热情相助,帮助贫困户解决就医、就学、就业、产业发展等实际困难。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针对贫困户致贫原因,贫困户实际情况和劳动能力等因素,因户施策,实行“一户一产业”。实行委托帮扶,由环洞村种养合作社牵头,采取“合作社+农户”方式,发展种养植产业。2018年贫困户人均收入增加500元以上,有的达数万元。实行直接帮扶,有8户贫困户在合作社和大户带领下,进行油茶新造与垦复。实施入股分红,有21户贫困户参加角山米业“分贷统还”帮扶产业,每年每户可增加收入3至5千元。建设村光伏发电扶贫产业,对易地搬迁的26户贫困户进行帮扶,每人年增加收入500元。驻村工作队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大力推进全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成安全饮水二期工程。2018年投入30多万元用于11个组村民的安全饮水工程,新修建蓄水池、过滤池16口,安装自来水管道54000米。全面完成农网改造项目,新增变压器9台,实现户户通电,用电成本进一步降低。完成全村8.9公里村主干道提质改造项目。驻村工作队多次与市、县公路部门协调、沟通、争取上级公路部门立项,取得财政部门支持,共投入资金267万元,使道路改造工程顺利开展。由原来的3.5米加宽硬化至5米,极大改善了全村的交通状况。积极与市、县移动部门紧密沟通协调,共投入210万元,新架设移动基站三座,新铺设宽带网线32000米,使全村的村民小组实现移动通讯、宽带网络信号全覆盖。投入10余万元,建设了村卫生室、图书室、便民服务站、妇女儿童之家等公共服务场地,添置了卫生医疗器材、药品、图书、健身器材等,方便了村民看病、阅览、健身等活动。投入资金近百万元,兴建了村群众文化广场、搭建了戏台,为村民休闲、健身、文艺演出等创造了必要条件。得民心,只有不断地改善民生,心里想着人民,为民办事,才能够赢得民心。“天地之间有杆秤,秤砣就是老百姓”。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是郑板桥的重民、爱民之情,一点一滴见初心。新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精准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这都反映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最根本的就是要利民,为民办事,让人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财政工作者,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做到“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忠于职守,崇德向善,理财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