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舒清官”改名记

名称:

“舒清官”改名记

票数:

186

作者:

周伟民

单位:

湖南省溆浦县财政局
作品简介

“舒清官”改名记

  

 “舒清官”是溆浦县深子湖镇白泥村一组的贫困户舒生成三岁的儿子。舒生成给他儿子取这个名字,意思是贪官可恨,希望自己的儿子长大后做一个“清官”。可是,在去年年底,舒生成在与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白泥村第一支部书记向平拉了一番家常以后,他突然给他儿子改名字了,“舒清官”改成了舒运庭,这是怎么回事呢?

舒生成是一个30岁左右的年轻人,外出打工多年,在村里算得上是一个见过世面的人。他有点愤世嫉俗,看到不如意的事情就忿忿不平,四处告状。村干部被他气得脑壳痛,镇政府领导也拿他没办法。

2016年,溆浦县国库集中支付核算中心开始对白泥村开展对口扶贫工作,并委派了支付中心副主任向平担任扶贫工作队长、白泥村第一支部书记。支付核算中心全体党员干部,把扶贫工作当做“主业”来做,当成“主责”来抓,深入了解贫困户状况,倾听他们的诉求,与贫困户交朋友,为他们办实事。

白泥村四组村民江发平,53岁,是白泥村有名的贫困户:妻子早早的因病去世,本人身患肺癌,长期服药。一个21岁的儿子在外打工,尚未娶妻。支付核算中心的同志了解情况后,对江发平一家很关心,多次上门,问寒问暖。得知江发平未评上贫困户后,立即按照重新识别程序,将江发平一家纳入贫困户,让他能享受贫困户的政策。江发平于2017年10月因病医治无效去世,由于家庭太困难,连棺木和安葬费用都没有。支付核算中心的同志给江发平家送去了2000元安葬费,并召集江发平的四个兄弟姐妹开会,耐心说服,要求每人出资2000元,让死者入土为安。江发平的姊妹见扶贫工作队的同志对江发平的事情这么关心,也都十分爽快的答应了。在扶贫工作队队长向平的操办下,江发平得以顺利安葬。在下葬的当天,江发平21岁的儿子跪在扶贫工队的同志们面前泣不成声,感激涕零。此事也感动了整个白泥村,大家都说:扶贫工作队员是真心把贫困户当亲人的。

白泥村3组的李悦,是个孤儿,父亲外出打工时,因遭遇车祸不幸身亡。她母亲不堪生活的重负,抛下当时才几岁的小李悦,不知所踪,留下李悦与年近70岁的奶奶相依为命。扶贫工作队进驻白泥村时,李悦正在溆浦职中读高中。生活的阴影,经济的拮据,使她的性格十分内向。在得知李悦的情况后,支付核算中心的同志多次到职中看望她,鼓励她好好读书,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用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将李悦的情况上报镇政府,将她纳入“雨露计划”。并自发给李悦捐款近3000元,改善她的生活。扶贫帮扶干部经常去看望李悦,与她交心,问寒问暖,让她感受到人间的真情。渐渐的,李悦的笑容多了,也愿意与大家交谈了,她的身上慢慢的绽放出年轻人应有的活力和自信。2018年高考成绩出来后,她兴奋的第一个给已经卸任的“向队长”打电话:她考上了大学!那一刻,扶贫队员们都开心的笑了。

2017年的8.13特大洪灾,给白泥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白泥村7组的陈代书,是一名移民户,巨大的山体滑坡,冲掉了他家房屋的一角,导致墙体多处开裂,已经变成危房,无法居住。支付核算中心的同志们得知情况后,先后12次到陈代书家了解情况,慰问灾情。扶贫工作队队长向平除个人捐款600元以外,还四处奔走,多方求援,争取将陈代书家纳入危房改造项目。在移民局、民政局、扶贫办、深子湖镇政府和国库集中支付核算中心全体党员干部的共同努力下,2017年年底,陈代书一家终于搬进修缮一新的新居,看着新砌的护坎、纵横的排水渠、镜明窗亮的大瓦房,陈代书紧紧地握住向平的手,激动的说不出一句话来。

汗水催开幸福花,在驻村扶贫工作队和村支两委的共同努力下,白泥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建村级活动中心300平方米;新修组级公路2公里、公路桥一座;新修机耕道3公里;新挖水井4口、铺设饮水管道1.2公里,解决了近200名村民饮水难问题;新建一座投资300万元的牧业合作专业社,安排贫困户8户、近30人就业。特别是2017年,白坭村连续三次遭受洪灾,冲毁桥梁一处,冲毁水坝多处,冲毁公路近1公里。在自然灾害面前,扶贫工作队长向平展现出退伍军人的铮铮铁骨,他不顾自家的灾情,带领村、支两委班子成员,连续一个多月奋战在抗洪抢险第一线,指挥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同时支付核算中心的同志们还多方争取和筹措资金,共筹集各类资金近100万元,修复了水毁公路桥一座、公路1.5公里,金王洞水坝和拉山排渠道1.6公里,帮助数百名受灾群众重返家园。

通过辛勤劳动和精准帮扶,白泥村2017年度预脱贫的19户,全部接受了市、县的验收检查合格,精准脱贫。白泥村党支部在2017年被深子湖镇党委评为“先进党支部”。

 这些事情,都被舒生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特别是2018年年初,根据舒生成父亲的能力和表现,村里聘任他为村卫生员、村水电管理员,每年有了一定的收入,改善了家庭的生活,使得舒生成心里很感激。那一天向平与扶贫工作队员在他家走访时,同他拉家常,结合扶贫政策,讲到县委、县政府对贫困户的关心;讲到身边贫困户生活的改善;再讲到舒生成自己家在扶贫帮扶以来的变化,整整三个小时,从傍晚讲到天黑。舒生成心悦诚服,他说:“向队长,我晓得你们是真心对我们这些贫困户好,你们是好人,是好官。”他当即决定,把他儿子的名字改为舒运庭,旁人问他:这次取得名字是什么意思?他说:搭帮国家政策好,好运气终于来到了我的家庭,所以取名叫“舒运庭”。并表示今后有困难、有问题找村干部解决,再不去四处告状了。

从“舒清官”改为舒运庭,不仅仅是改一个名字这件小事。从这件“小事”中我们看到的是:贫困群众的心结解开了,村民致富奔小康的信心鼓足了,干群关系融洽了。这件“小事”还说明了党的扶贫政策深入人心,诠释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才是“舒清官”改名这件“小事”真正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