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精准扶贫携手共牵——走访谢流香

名称:

精准扶贫携手共牵——走访谢流香

票数:

118

作者:

张红英

单位:

古丈县财政局
作品简介

一走进办公室,村里的计生专干张明会就迫不及待的跟我说,“婶娘,我昨天和啊娘到村里给慢性病患者进行上门服务检查,谢流香她屋两个都有高血压,但是谢流香的脚好肿,她又吃不得高血压的药”。我奇怪的问道,莫有吃不得高血压药的人?因为父亲患有高血压七八年了,一直靠药物维持着血压的稳定。  

 

  推开虚掩着的门,木制的家俬虽说陈旧但是摆放的井然有序,依着进屋的壁板靠左手边摆着一张桌子,桌上是老式的二十多英寸的彩色电视,装了宽带,与桌子紧紧相连的是一张床,我探头叫了几声嫂子,谢流香才从躺着的床上慢慢的坐起来,咋一看我吓了一跳,因为她古铜色的脸略有些浮肿,满头银丝用一个橡皮筋随意的扎在后面,可能是因为躺在床上的原因,头发蓬松而凌乱,额头和右脸颊贴着风湿膏。   

 

我直径走进屋里,看见是我,老人连忙招呼我自己找凳子坐,“屋里有冰箱吗,我给你买了一点肉,和一提“六个核桃”,这个牛奶你应该可以吃得,但是因为是下午,所以肉不多了,只有一斤多一点,我怕你没有在家叫周薇打了你的电话,但是没有接,张明会到你这里上门搞体检,说你脚好肿,所以我过来看看,怎么会吃不得高血压的药呢?”带着一连串的疑问,还没有坐下我就问过不停。老人看见我带了东西,有些羞涩的望着我,愣了一下,才缓缓的下床穿起凉拖鞋拿起我递给她的肉放去堂屋的冰箱里面。   

 

谢流香和张高付今年73岁,两人同岁,只是月份的相差而已,张高付体弱多病还左手残疾,谢流香,又有严重的高血压。说起儿女,老人满是沧桑的脸有些黯然失色,子女随说有三个,儿子好不容易成个家,当了上门女婿,差不多跟女儿一样远“嫁”他乡,条件也很差,嫁给临近村的大女儿一家六口也是精准户,想想也是,自己生活拮据了,哪里还来得及照顾父母的生活起居啊! 

 

  老人说她一直顾及面子,没有把这种窘境告诉村里,2014年那年实在迫不得已,就算种点菜,因为地势原因都是上坎下沟的,遇到上的就爬,遇到下的就闭着眼睛滑,她说那年汪明青才当书记,自己只想要村里给她解决个低保就可以了,因为这样她就可以不用唠叨到儿女,心里的期望就是只要他们自己过得好就行了,汪书记根据她说的情况上门入户核实好几次,并把这些实情及时的汇报给我们的工作队,工作队和村支两委严格按照“五个一批,六个精准”,将她家纳入了建档立卡户,并通过低保政策兜底,让她家生活有了保障。  

 

因为每个月局里都安排我们的结对帮扶干部进行下村入户走访,少则一两天,多则一个星期,所以时常都会听见圣萍姐说,谢流香把周薇当成女儿。我忍不住问道,嫂子你怎么把周薇当成女儿了,老人家一听周薇名字,马上神采奕奕的说比女儿还亲,命都是周薇给的,都是国家的政策好,没有精准扶贫,周薇这个女儿般的结对帮扶干部就不会与穷乡僻壤的她,有这样一份情似母女的缘分。  

 

  2018年的初春,老人家因腰椎间盘突出疼痛的实在不行,来到了中医院住院,谁知道睡觉时不小心抽筋了,筋脉断了骨骼也散了一两节,真是祸不单行,对与并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屋漏偏逢连夜雨,本想打几天针会平安无事,谁知道事情会出乎意料。由于县城的医疗设备欠缺,主治医师医生跟家属商量必须转院,老人家想着自己的身体绝望得六神无助,早晚都是一个死何必又花那么多的冤枉钱,打定主意铁定了心,不肯转院要回家。   


 二十多里路,又是三更半夜的,回家谈何容易,情急之下想着手机里存了周薇的电话,尝试着拨打周薇的电话,只想她能够帮忙叫一个车把她送回家,这个时候家在她眼里成为唯一的支撑和挂念。   

 

接到电话的周薇心急如焚,火急火燎的往医院赶,望着泪流满面的老人家,自己也泣不成声,怪罪老人家病情这么严重了才打电话告诉她,老人家一边哭泣一边说,她只是一个结对帮扶干部,哪里好意思打搅,现在走投无路了才想起来,肯求她帮忙叫一台车子回家,周薇说帮扶这么几年来,老人家早就应该把当她成女儿一样怎么能见外呢?边安慰老人家边向医生了解情况,得知病情非常的不易乐观,这急情之下,回家无疑就是等着死神的宣判,转到州医院治疗,至少还有一线生机,并跟一直在外务工专程赶回来的小女儿和住院期间天天服侍她的一个亲戚张拥香当即决定转院。老人愁眉不展,周薇看出她心中的倪端,说她是建档立卡户可以先就诊出院后再结算,报销比率达85%以上,老人家僵持不过周薇,只好含着满是感激的泪水听从安排。   

 

周薇老公知晓这个时间点,她一个人准备送老人家去州医院,哪里放心呢?又怕路上老人家万一发生突发状况,三个女的一个病人等下会搞得措手不及,于是安顿家中的孩子和老人,当即就把车子开到医院门口接,通过高速直奔州医院。若大的州医院,周薇忙着挂号、找急症室、找医生,搞得晕头转向,一直等手术做完送回病床,得老人手术因送得及时非常成功时,才缓缓地舒了一口气,当即拿出仅有的五百块钱交给老人,叫她好好养病,出院时需要自已承担的那医疗部分她跟大家一起想办法。 

 

   满是沟壑的脸老泪纵横,老人家用粗糙的手紧紧的拉住周薇的手不放,难得可贵的生命因为周薇的关怀备至,体贴入微而得到重生,这种感激之情千言万语都不能表达,不是亲生胜亲生。格外的照顾老人,都变成了周薇的生活的一种习惯,她总是把家中自已父母亲不穿的衣服给老人家送去,有时遇到来街上赶场的老人家,周薇都会一百两百的送,叫她自己添置一些衣物和自己喜欢吃的食品。   

 

我和老人家一直畅谈到了五点多钟,多数时间我都是听老人家娓娓道来,因为身体的状况我和她商量是否住院,老人家委婉的拒绝,说这个老毛病,自己打针又肯睡着,说家里还有一群母鸡小鸡的,最后说你高付哥一人在家不放心,我看着她,心里满是感动,虽说生活请贫了点,倒也相濡以沫。小女儿打电话问我到哪里,我才想起了答应她接她放学买早饭的事情,因为明天星期六,要到吉首补课,只好叫她先走路回家,等我回去了再买。老人家也如梦初醒说连水都忘记叫我喝了,因为她新换了个手机,喜欢跟年轻人一样,闲暇无聊时玩一下手机听一下民歌民曲。我把我的、周薇、汪书记的手机号码存了进去(她把周薇和汪书记的电话写在一张纸上面的),并一再交代她说,不管有任何事情,必须第一时间的联系我们结对帮扶干部、工作队和村干部。  

 

  别过老人家后,心里有些难受,蓦然回首却发现她还站在门口看着我离开的身影,眼泪情不自禁的流下来,舔舐着嘴角的泪水,说不出是为了什么,也许是基于老人家的内心孤独,也许是基于我们帮扶干部真情的付出,总有一种感动拂动心底的琴弦,在暮色中划过天际般的那瑟蔚蓝。 

 

  突然想起上次我和梁琴,黄红君走访张光义家时,她也到,非常豪爽的和我们侃侃而谈,并邀请我们一定要到她们家里吃饭,叫张光义当大厨,手舞足蹈的说酒要逮好饭要吃饱,把我们几个笑得眼泪都出来了。张光义俨然已经把我们这些结对帮扶干部当成了朋友,他说精准扶贫不搞了我们还是朋友,你看嘛,我这个屋就是因为精准扶贫,搞了危房改造,我们全家才不至于风餐露宿,通过财政局帮扶,我们梓木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栋雄伟壮观的村部,几条路的硬化,自来水直接进屋,太阳能灯等好多事情数不胜数,这些不光是精准户受益,大家都受益。   

 

通过几年的精准扶贫,让素不相识的我们变成了亲密的朋友,后盾单位和村支两委根据村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村干部直接带头搞产业,推动村里的经济发展,通过“五个一批,六个精准”,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问题,让老百姓实实在在的享受到政策的好处,让项目真真实实落到实处,以崭新的姿态,全新的面貌,让我们的乡村振兴计划迈出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