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夏末秋初,走进兰考

名称:

夏末秋初,走进兰考

票数:

186

作者:

刘懿波

单位:

湖南省益阳市南县财政局
作品简介

夏末秋初,走进兰考

刘懿波

 

2017年夏末秋初时分,怀揣着儿时的期盼和景仰,来到这气壮山河的英雄建功之所、焦裕禄精神的发祥地——兰考。

和很多人一样,次知兰考缘于优秀共产党员焦裕禄同志那段感人至深的故事。几十年以来,对兰考的记忆依旧定格于他那战天斗地、科学求实、亲政爱民、无私奉献的光辉事迹

兰考古属豫州,位于现豫东平原西北,九曲黄河之南。东连商丘,北界菏泽,西南紧邻开封,豫东北通往鲁西南咽喉。

昔日的兰考,1966年2月《人民日报》这样写道:横贯全境的两条黄河故道,是一眼看不到边的黄沙;片片内涝的洼窝里,结着青色的冰凌;白茫茫的盐碱地上,枯草在寒风中抖动,这里曾经的确是一处满目苍凉的苦寒之地。

如今的兰考,已然不是旧时的模样。那风沙弥漫的“三害”之所早已只是一段不堪回首的过去。

走出火车南站,登上前来接站的汽车。透过明净的玻璃窗户举目遥望,蔚蓝的天空,中原大地一马平川,广袤无垠。一条条笔直宽阔的柏油路,穿过一片片绿荫如盖的泡桐林、一垄垄郁郁葱葱的花生地和一眼望不到边际的青纱帐。车行其间,宛若一幅巨硕无比的乡村油画,于你的面前逐次徐徐展开。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少时,到县城东北部的焦裕禄干部学院,这便是我们落脚的第一站。该院建2013年7月,占地面积185亩。乃河南省委组织部重点建设的三所干部学院之一、中组部确定的全国13所地方党性教育特色基地之一。系焦裕禄精神的传承之地,更是兰考一张闪亮的红色文化名片。

学院对面是一处青翠的广场,广场中央有一棵高大挺拔的泡桐,名曰焦桐。1963年,在桐花飘香的春光里,焦裕禄书记亲手栽下了这棵兰考人民心中的精神之树。

树下的石碑上这样写道:焦裕禄同志汲取群众智慧,找到了广植泡桐治理风沙的良方。目前,树高24.6米,胸围4.33米,冠幅东西20.8米、南北20.9米。

当年,棵凝聚着天地灵气、树身只有两米多高,但根系非常发达的泡桐苗已长成了参天伟岸之躯,华盖如云,苍翠欲滴,守望这方水土已半个多世纪。

我想,面前这株健硕的焦桐,早已超越了它作为一棵树本身的生物学范畴,而焦裕禄精神薪火相传的载体。将其伟大精神代代传承,永远厚植于亿万中国人的心中。

焦桐之侧,正是首早年在报纸上拜读过的习主席大作——念奴娇•追思焦裕禄。大红遒劲的汉隶镌刻于一方条形巨石之上: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绿我涓滴,会它千顷澄碧。

全词上阕抒情,下阕言志,脉络清晰,结构分明,寄意高远,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意象鲜明。若高屋建瓴,堪称词坛极品,显尽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和满满的追忆之情。

晚上,就餐于单位食堂,吃的是兰考地道的土菜,不知道是季节的原因还是当地民俗,见不到一个火锅。但一桌下来我留意了一下,大小碗盘有二十多个,非常丰盛。先是凉菜,凭口感是酱卤制作,其味丝毫不逊济南名菜;再是热菜,炒煮闷煎应有尽有,举箸一一品尝,均可堪称舌尖上的美味;最后端上桌的是当地主食——花样繁多的面食

满桌饭菜,虽然不见山珍海味,也算不得是饕餮大餐,却每样都是实实在在的特色,本土佳肴

俺天生是属肉食类的,对晕菜特别有记性。一道有印象的菜式是一盘卤制凉菜,当时不好意思问菜名,后来特意网上搜索对比了一下,应该是那道著名的“焦烧羊肉”,不带面糊的那种。虽不似德州扒鸡入口即化,但吃起来绵软易嚼,香酥可口,味道确实好极。食后真有三月不知肉味的感觉,至今都回味无穷。

一顿吃下来,最令难忘的还是他们的酒文化,也是一般人受不了的。上桌之后,先是主客各饮三杯,再由主人和陪客依次轮流敬酒。敬者饮一杯,客人须饮三杯。一轮下来,主人大约八九杯,客人已有近二十杯。当然,酒杯用的是那种小小的“牛眼杯”,或称“姆指杯”。

同样,如果客人回敬主人,是客一杯,被敬者饮三杯,这规矩倒是蛮公平的。但是,一轮下来,普通客人应该早已无还手之力了。平日里俺自认为还算善饮,但那天却这种气场镇住了,着实不敢端杯回敬。

第二天,我们来到东坝头乡境内张庄村的焦林纪念园,重温段惨痛而壮烈的历史。

一九六二年的兰考,春天风沙打毁了二十万亩麦子,秋天淹坏了三十多万亩庄稼,盐碱地上有十万亩禾苗碱死,全县的粮食产量下降到了历年的最低水平。

一阵风来一阵砂,有人行处没人家。黄河九曲冰先合,紫塞三春不见花。两条黄河故道流经的兰考,风沙给当地人民带来的灾害是最严重的。再加上内涝和盐碱,成了当时当地典型的三大自然灾害,就是著名的兰考三害”。

这里是兰考最大的风口,相传,因风沙大,旧时路过的文官下轿、武官下马才能通行,故而下马台

四面红旗纪念馆焦林纪念园之核心所在。赵垛楼的干劲、韩村的精神、双杨树的道路、秦寨的决心,就是兰考人民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四面红旗四座标杆四面镜子。

一起走进纪念馆内,伸手抚摸那一件件蒙尘已久的耕作农具,神游穿行于那一张张老旧发黄的照片里,摇一摇那挂在树杈下锈迹斑斑的铸钟。瞬间,那些曾经在风中挥舞着的漫天遍野的红旗、锄镐和镰刀,便会穿过时空扑面而来,一幅幅壮美空前的劳动场面会即时占据你的脑海,震撼你的心灵。

静立其间,少许,隐约一声声质朴而高亢的口号从四面八方的草庵牛棚中:贴膏药、扎针贴膏药、扎针……

一阵接一阵,于空旷的大地上久久地回荡,仿佛要告诉我们一个个曾经荡气回肠、感天动地的悲壮故事。

稳步出园,心情依然久久不能平静。诚然,下马台的风沙已成为淹没在那片茂密刺槐林中的沧桑过往,但兰考人民植桐防沙、翻淤压碱的智慧和魄力成为家喻户晓的传世美谈为战胜自然灾害、重建美好家园竖立了一座伟岸挺拔的不朽丰碑。

来到兰考,既是一次舒心快意的圆梦旅行,是一次对人民英雄的虔诚膜拜,更是一场化茧成蝶的心灵洗礼。

 

作者简介:刘懿波,男,湖南网络作协会员、益阳市网络作协副主席、湖南红网论道湖南品读专栏优秀作者、青年作家网签约作家、益阳市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中国财政杂志、中国农业综合开发杂志、湖南日报、中国作家网、财政部网、中国财政微信平台、湖南省红网等媒体。曾多次荣获全国、省、市、县征文大奖。

工作单位:湖南省益阳市南县财政局

通讯地址:湖南省益阳市南县财政局   邮编号码:413200

手机号码:13637375302         QQ号码:332456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