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车轮碾过的岁月票数:
184作者:
刘懿波单位:
湖南省益阳市南县财政局车轮碾过的岁月
刘懿波
交通出行是一个时代文明程度最鲜明的印迹,交通工具就像一面镜子,时刻映射出社会的进步和变迁。
上世纪60年代末,我出生在洞庭湖区一个偏远的小乡村,最早见过的交通工具是木制的独轮小推车。其形像极电视剧《三国演义》里的“木牛”车,只是没有车前方那个牛头饰物。当然更不会有一扭动方向就可以控制行止的那个牛舌。
运输货物时,两只箩筐分跨车轮一边一个,中间用麻绳系紧,东西放在箩筐里。逢年过节走亲访友时,年幼的小孩也是放在箩筐里推着走。小时候,我就曾经享受过这种待遇。
如果路途长远或货物过沉,便用一根粗麻绳两头系住推车的手柄,绳中间穿一根短扁担搁于肩膀上,以此减轻双手的负担。
由于那时湖区处处都是坑坑洼洼的泥巴路,车轮碾过后的路面都会留下一条深深的细窄印痕。
那时,如若骑着一辆自行车出行,绝对是众人眼中的一道灿烂风景,定然引来无数羡慕的目光,稀罕得很。
在那个连火柴都要凭票供应的年代,自行车的购车指标正式的国家单位都很难搞得到。而对于个人而言,不要说你口袋里没有钱,就算有钱你也买不到车。
记得当年父亲从单位上骑回一辆自行车,立马就引来好多乡亲邻里前来围观,摸摸这拍拍那,叽叽喳喳问东问西闹个不停,很长时间仍舍不得离去。
1976年,我家拥有了第一辆私家自行车。这年冬季,父亲咬牙花去近两个月工资才从一个远房亲戚手里购得。一辆二手“湘江”牌,车的前叉、三角架和后座都用一圈一圈胶带包好,足见原主人对车的爱惜。
直到80年代初,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生活生产物资日渐丰富。和其他商品一样,自行车也逐步敞开供应,但要买到名牌自行车却还是一件不易的事情。当时风靡全国的自行车有永久、凤凰和飞鸽等品牌。要关系硬扎,才搞得到指标。
那时自行车与手表、缝纫机并称为结婚的“三大件”,没有这“三大件”堂客都难得娶进门。
当然,此时的中国也迅速成为世界自行车第一大国。甚至用它作为国礼,赠送给到访的外国元首。
我看到的第一辆机动车是大队部的那台东方红拖拉机。社员们都亲切的称它为“铁牛”,主要用它来耕地和运送公粮。当“铁牛”大哥偶尔从家门前的大堤上经过时,我们一大拔还未上学的小伙伴便欢呼着跟在那串浓浓的黑烟里:拖拉机来了,拖拉机来了……直到追出一二里地才回返。
第一次乘坐汽车是1984年,我考上了县城一所重点中学,带着几大包行李搭班车去学校报名。这时,汽车已然是城乡最主流的交通工具。
车行于一条由泥石混成的简易公路,高高低低,摇摇晃晃。车轮扬起的尘土就像一条长长的沙龙,从无法关紧的窗缝中不断涌入,瞬时弥漫于狭小的车厢内,睁不开眼,连呼吸也显得有些困难。加上时值盛夏,天气炎热,一路上尘土和着汗水,待到达县城时,下车的乘客个个俨然一尊活脱脱的泥菩萨。
当时光的脚步跨入90年代,摩托车开始成为家庭的新宠,是家庭富裕的象征。
1993年,我于一所乡镇中学教书。婚前,不顾母亲和妻子的反对,偷偷搭车到岳阳,用准备买家电的款子购置了一台建设50摩托车,时价3800元,相当于我当时两年多的工资。那时我还不会驾驶摩托车,车是大哥和我一起抬上大巴运回来的。
虽然那车只有两个前进档位,时称“洋咪咪”,不怎么高档。但在乡下还算得上时髦物件,身边的同事们都羡慕得不行。很长一段时间内,它一直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代步工具。
1998年,在外地经商的七叔开回来一辆红色的夏利小车。十几万的价格,对于一个靠工资吃饭的人来说,就是个天文数字,二十年的工资不吃不喝也买不起!对于此物,当时我想都不敢想。
时值2001年,高中同学第一次大聚会时,情况格外地出于我的意料。我们一个班的同学,就开回来十多辆小车,一溜烟排开于宾馆前的街道上。看着门前写有年级班次的大红横幅,大把行人为之的驻足,惊异之态溢于言表:天啊,这个班的同学怎么这样牛哦!此时,我的心已然蠢蠢欲动。
近几年,随着国家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私家车几乎成为每一个城市家庭的标配。摩托车更是多如牛毛,即使是在乡间的犄角旮旯也随处可见。
与时俱进,我也更换了自己的新坐骑——一辆2.0T的四驱城市越野,仅油料开支一项就占到我工资收入的五分之一。前年,在江门工作不到两年的女儿也购置了一辆大众高尔夫。
看来,一个家庭拥有两台或以上私家车也算不得什么希奇的事了。就连堵车都不再是北上广的专利,二三线城市亦几乎无一不堵。有时,就算是在一个小小县城,想找到一个停车位,都是一件十分棘手的事情。
从一辆晃晃悠悠的独轮车到遍布城乡的各式机车和私家车成为家庭标配,从一条尘土飞扬的泥巴路到纵横交错的通村路网和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更有那风驰电掣的高铁和飞机神话般的就能将千里之遥变成咫尺之距。
生于这个伟大的国家和数百年难遇的黄金时代,我们有幸见证了共和国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和突飞猛进。
短短的四十多年光景,就有如此惊天巨变。闭上眼睛,恍惚一切就发生在昨夜的梦境之中。
作者简介:刘懿波,男,湖南网络作协会员、益阳市网络作协副主席、湖南省红网《论道湖南》品读专栏优秀作者、《青年作家网》签约作家、益阳市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中国财政杂志、中国农业综合开发杂志、湖南日报、中国作家网、财政部官网、中国财政微信平台、湖南省红网等媒体。曾多次荣获全国、省、市、县征文大奖。
工作单位:湖南省益阳市南县财政局
通讯地址:湖南省益阳市南县财政局 邮编号码:413200
手机号码:13637375302 QQ号码:332456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