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
湖乡老屋票数:
195作者:
刘懿波单位:
湖南省益阳市南县财政局湖乡老屋
刘懿波
可以说,每一座房子都是一部凝固的历史。其间写满了乡情,沉淀了岁月,承载了我们太多太多的家国情怀。
我的家乡地处洞庭湖的中心,是全国唯一一个人工围垦而成的大湖垸。和众多的水乡一样,湖泊星罗棋布,沟港交错纵横。
《管子》云:水乃万物之本源,诸生之宗室。自古,人类就懂得溯水而徙、伴水而居的道理。因此,当地的房子都是依沟而建,一行行,一列列,整齐划一,我们称之为居民线。
关于家乡老房子最早的记忆约停留在四五岁时光景。虽然已事隔多年,印象却一点也不模糊。
房前有一条断了流的哑河,河水清澈见底,河中鱼虾嬉戏,河岸杨柳依依。屋后是一座苍翠欲滴的茶山,曰寄山。此山虽小却颇俱神气,相传是秦始皇当年用赶山鞭赶百山去蓬莱,因到洞庭湖时听到了鸡叫,恐泄露仙机,慌忙将其中一座寄存于此。
房子的样式,一如诗圣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所描述。一把大风就可以吹得满天飞舞。
其建造十分简单,地面不用打太多的基础,土地平整后在立房柱的位置垫上厚石块即可。先用当地的杂树凉干搭成屋架,再用晒干的芦苇杆夹成墙壁,于上面抹一层厚厚的稀泥,泥中掺入牛粪和碎草。一则加强结构力,二则为防风保暖。之后,在房顶铺上一层稻草,如此房屋即成。为了防止大风吹跑屋顶,顶上都要用圆木或石块压实。
房子一般为两间正房和一偏房,偏房作厨房,中间为堂屋,另一间是卧室。人口少的人家就全家堆在一间卧房里,人口多的人家就在偏房后面夹一截出来当卧房。
檐前立柱是三根圆木,为防腐,柱下塞有一圆墩麻石隔潮。
正房后面搭一小间,是为茅房。茅坑很简陋,一口大水缸上面架两块木板就成了。门口吊一块破布就算是门帘了。
这种房子我们称之为“夹壁”房。房子很容易破损,时间稍长墙体就会因自然干燥而裂缝。有条件的人家便用旧报纸和米汤糊起来,一来可以防风,二来亦当作装饰。贴不起报纸的人家,一到冬天,刺骨的寒风就会从墙缝中嗖嗖的吹到薄薄的被窝里,冻得你一夜都睡不着觉。
有时,就是自家的狗子也会在墙壁上打出一个大洞,如此,也只能用一个草把子塞起来堵风。
每逢天降大雨,屋里便是小雨。全家老小立时手忙脚乱,锅碗瓢盆桶一齐上阵,哪里漏雨就接到哪里,重点防患米桶、床顶等紧之要处。如不小心淋湿了被子,那就要倍受“长夜沾湿何由彻”的煎熬了。
这种状况大约延续到上世纪70年代末,伴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及,湖区农村经济开始大幅度上升,经济作物苎麻、棉花等发展迅速。自然,每家每户的收益再也不是“记工分”的那个时代可比。
很快,泥砖、半红砖、全红砖瓦房开始涌现,似成攀比之势。当然最为普遍的还是泥砖瓦房。
瓦房的建造就要比茅房复杂得多。因为父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土木工程师,我常和父亲一起出去为房主家帮忙,所以对这种房子的构造还算比较了解。
先是要为房子“放样”,也就是把房子的平面构造图按实际大小用线绘到地面上。然后下基础,按二四墙的规格,即一块红砖的长度,约24厘米,用石块或红砖下脚,之后在上面砌泥砖。
当时的泥砖大多用“切砖”,这种砖比手工模制的砖结构力要好得多。也就是在冬天的时候,等稻田里的水沥干后,用铁锹从田里一块一块切出来的砖。因为里面含有诸多稻草根须,且泥质多为漕泥,故而质地不比红砖差多少,但成本却是低了很多。
此时,做房子多出了一些讲究,诚如《黄帝宅经》所言:夫宅者乃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建房过程中开始渗入很多人文的色彩。当房子墙体砌到上大梁时,就有一个仪式——封房梁。主家用长竿高挑千籽鞭炮,噼噼啪啪中,木工大师傅则手持一柄利斧,口中高诵赞词,从大梁一端走到正中,将红绸带系于其上,以示吉祥喜庆。同时,大梁的两端也会装上两个相对朝内的彩色木制龙吻,取其灭火消灾之寓意。
墙体做成后,搁房梁,钉悬皮,铺隔水油毡,上挂瓦条。
是时的瓦已不是明清时那种青色的燕子瓦,而是大红挂瓦。瓦端阴阳相搭,直接挂于挂瓦条上便可。
不怕风吹,不怕雨打。
房屋的平面结构却与之前的茅屋无太大差异,包括茅房也还是一样的搭建在正房后面。
当然,门前的立柱已改成红砖砌筑的正方形状,屋内墙面也多用牛粪或石灰水粉饰。有的地面还用了三合土夯实。
家乡房屋最大的一次变化莫过于从平房到楼房。这得益于当地经济作物价格的一次飞升。八十年代末期,苎麻的单价突然从两块多一下子跃升至九块多,利润骤增十倍以上。就一年,几乎全村户平收入突破万元。那平日里只有在报纸才能看到电波里才能听到的三个字——万元户,一夜之间就如做梦一般写在了自家的存单上。
试想,多少以年来,普通老百姓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过就是为了一口米饭,一间可以遮风挡雨的房子。用家乡的话来说,只有有了房子,才可能有“媳妇”进门。房子就是收“媳妇”的一道“门槛”,过了这道“门槛”才可以登堂入室。
一时间,村里一栋栋红砖小楼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这些楼房无论样式还是装修都和现时房子已十分相近,只是结构上多用窜梁而非框架式,当然也没有现代楼房这么坚固。
如今,一幢幢中西合璧的特色别墅日渐成为乡间田野上一道道靓丽的风景。城市的建设更是日新月异,一座座摩天大楼耸入云霄,目不暇接。变化之大,着实令人叹为观止。
光阴流转,时过境迁。最初的老屋已渐行渐远,模糊得如同古楼刻板上那些被风雨经年浸蚀的板画,从朱颜墨色中层层剥落而随风飘散。
没有人愿意磨蹭在那些长了霉丝的旧时光里,无休止的去咀嚼着那些发黄的往事。
今儿提起笔来,不为悼古伤今。只想把这些跑得太快时光留在馨香的文字里,闲时,可以用一杯清茶泡一泡,温一温。
将那些老房子里住着的故事告诉后来者:风雨经年,我们都是踏着脚下这块生生不息的土地,方能一路走来。
作者简介:刘懿波,男,湖南网络作协会员、益阳市网络作协副主席、湖南省红网《论道湖南》品读专栏优秀作者、《青年作家网》签约作家、益阳市作协会员。作品散见于中国财政杂志、中国农业综合开发杂志、湖南日报、中国作家网、财政部官网、中国财政微信平台、湖南省红网等媒体。曾多次荣获全国、省、市、县征文大奖。
工作单位:湖南省益阳市南县财政局
通讯地址:湖南省益阳市南县财政局
邮编号码:413200
手机号码:13637375302 QQ号码:332456036